多年来,天山电影制片厂紧扣时代脉搏,扎根现实,坚守阵地,深度挖掘地域文化,创作了一批正确反映新疆历史、具有中华文化底蕴、融合现代文明、群众喜闻乐见的主旋律电影。
● 古娜 / 文
新疆电影作为中国边疆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其鲜明的地域风格、民族特色与文化内涵获得独特的艺术声誉与区域辨识度。从1960年完成拍摄的第一部故事片《两代人》起,天山电影制片厂在电影创作上始终与时俱进、守正创新,尤其是近些年更是创作出了一批展现新疆变迁和时代发展的作品。
优势独特 反映时代变迁
新中国成立后,为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新疆在建设人民剧场和电影院的同时,也开始播映和制作电影并着手建设电影制片厂。初期,一批中国电影人如陈岗、欧凡等以新疆为创作中心,热情投入电影厂的初建以及“边疆题材”影像表达的艺术探索之中。1955年,由上海电影制片厂在新疆拍摄制作完成的《哈森与加米拉》上映,这是第一部关于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的故事影片,这部影片的拍摄也为新疆培养了一部分电影创作人才。
1956年,乌鲁木齐电影制片厂开始筹建,1958年投产。1959年元旦,乌鲁木齐电影制片厂正式成立;3月1日,更名为新疆电影制片厂;1962年11月,又更名为新疆电影译制厂;1979年10月,更名为天山电影制片厂。
乌鲁木齐电影制片厂的第一部作品是1958年拍摄的纪录片《朱德副主席在新疆》。电影厂初建时,没有专门的摄影棚,摄制组因陋就简,在一块空地上搭出了影片所需要的场景。但只要刮风下雨,摄制组就只能停拍。在天山天池拍摄冬景时,没有取暖设备,很多工作人员都生了冻疮。1960年,新疆电影制片厂克服重重困难,拍摄完成第一部电影故事片《两代人》,填补了新疆电影制片史上的空白。《两代人》上映后获得普遍好评,这部电影的拍摄也为新疆培养了一大批电影工作者。
随后,又拍摄了《他们在战斗》《绿洲凯歌》《远方星火》等电影。其中有的是和别的大厂合作,有的是单独完成。20世纪60年代,和北京电影制片厂联合拍摄了好几部影片,如1962年上映的《阿娜尔罕》,这部影片由著名导演李恩杰执导,故事情节的设置和镜头语言的运用都很成熟。
1979年至1999年,新疆电影得到新的发展。这一时期,新疆电影制片厂恢复建厂并更名为天山电影制片厂。1979年拍摄的第一部彩色故事片《向导》,获得文化部优秀故事片奖。广春兰等一批新疆本土电影人开启了新疆本土电影的实验探索阶段,将本地文化、历史资源与故事片的影像叙事进行了巧妙的结合。
1983年,广春兰执导的剧情片《不当演员的姑娘》上映,影片中加入了大量新疆歌舞场面和天山美景。该影片获得文化部优秀影片荣誉奖。她执导的另外两部影片《幸福之歌》和《热娜的婚事》也收获了影迷们的一致好评。随后,众多优秀电影如《故乡的旋律》《天山欢歌》《买买提外传》《火焰山来的鼓手》《阿凡提二世》《会唱歌的土豆》等一系列影片应运而生。这些影片有的诙谐幽默,有的情节曲折,有的感人至深,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浓郁的民族风情,壮美的新疆风光和独特的风土人情,让观众对新疆产生向往之情。
自1993年开始,天山电影制片厂进入“合拍片”时期,如《阿曼尼萨罕》《阿娜的生日》等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在合拍电影中诞生。之后,又拍出了《艾里甫与赛乃姆》《边乡情》《冰山脚下》等多部电影。其中,《艾里甫与赛乃姆》成功地将维吾尔族民间爱情叙事长诗搬上了银幕。
进入21世纪,天山电影制片厂拍摄的《库尔班大叔上北京》《美丽家园》《吐鲁番情歌》《大河》《鲜花》《真爱》等影片几乎获得了中国电影所有最重要的奖项,进入天山电影制片厂摘奖黄金时期。
培养团队 拍好新疆电影
作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电影创作生产基地,天山电影制片厂一直致力于培养新疆本土影视人才。20世纪50年代,北京电影学院为新疆培养了一批电影人才。1981年,国家定向为新疆培养各专业的电影人,20多名学员毕业后被分配到天山电影制片厂,他们为新疆电影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2007年和2008年,又有两批共28人到北京电影学院进行专业进修,涵盖了所有电影学专业。这批年轻人毕业后也回到天山电影制片厂。新疆电影人对电影细致入微的理解和创作的热情,有力推动了新疆电影事业的快速发展。
电影创作的根本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多年来,天山电影制片厂主要创作人员每年都会选择新疆的一个地区深入采风,足迹遍布天山南北,大家一起开策划会确定选题,力求创作出能够呼应观众需求的电影作品。他们牢记电影作品是立身之本,精益求精,努力创作精品佳作,为观众奉献好的精神食粮,提供温润人心的力量。
如今,天山电影制片厂持续拓宽人才引进渠道,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坚持“向人民学习、为人民服务、做人民的艺术家”的培养理念,进一步拓宽上海戏剧学院、浙江传媒大学等国内知名院校和优秀影视机构学习培训合作渠道,探索复合型影视人才培养机制,形成良好的人才梯队。近年来,新疆电影人拍摄的具有时代性的电影作品《真爱》《塔克拉玛干的鼓声》《远去的牧歌》《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小马鞭》等多次斩获“五个一工程”奖、“华表奖”“金鸡奖”等国内外大奖。
守正创新 紧跟时代步伐
党的十八大以来,依托新疆先天的自然和人文优势,天山电影制片厂紧跟时代步伐,用质朴的电影语言讲述新疆故事,拍摄了不少反映新疆主题的影片。例如,反映感动中国人物阿尼帕·阿力马洪为原型的影片《真爱》;讲述乡村少女实现舞蹈梦想的《塔克拉玛干的鼓声》,以“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为题材的《昆仑兄弟》。2018 年,以哈萨克族牧民转场文化为题材,具有诗情意境的电影《远去的牧歌》上映。2021年,有上万人参演、17个大场景的大型青春励志影片《歌声的翅膀》上映。
2023年,天山电影制片厂在电影创作上继《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获得中宣部第十六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后,《远去的牧歌》获得第十八届华表奖优秀农村题材影片奖和优秀摄影奖;《歌声的翅膀》荣获第十九届华表奖优秀少数民族题材影片提名;《小马鞭》荣获第36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儿童片、最佳音乐两项提名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儿童电影中心颁发的最佳影片奖。这一年,还拍摄了《父亲在远方》《阿克达拉》《您好FM949》三部影片,协拍的迷你剧《我的阿勒泰》2024年在央视播出后反响火爆,带热新疆旅游。
“让电影走出去”是天山电影制片厂一直努力的方向。2017年,《真爱》《钱在路上跑》在迪拜举行首映式;2023年,《远去的牧歌》在俄罗斯、格鲁吉亚和爱尔兰展映,2024年又在澳大利亚、法国、德国等国家和地区发行展映。这些影片为促进中外文化交流,让世界了解中国、了解新疆贡献了电影力量。
多年来,天山电影制片厂紧扣时代脉搏,扎根现实,坚守阵地,深度挖掘地域文化,保持特色,用电影的手段全面展示新疆的多民族文化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创作了一批正确反映新疆历史、具有中华文化底蕴、融合现代文明、群众喜闻乐见的主旋律电影,为繁荣中国电影和新疆电影事业,丰富各族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作出了重要贡献。
(作者单位:自治区党委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