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丁湖“长大了”!湖面面积最大达7.46平方公里
2024-12-14 18:09:00 吐鲁番市融媒体中心

  时隔8年,地表水再次流到艾丁湖核心区,湖面面积达到最大的7.46平方公里;

  艾丁湖湿地周边植被覆盖率由之前的10%增长到现在的 50%,有效遏制了沙漠化的进一步演化;

  湿地公园内植物由11科18属23种增加到26科87属126种,动物由4纲9目20种增加到4纲25目124种;

  ……

  隆冬时节,艾丁湖湿地依然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结了薄冰的湖面泛着银光,湖边的梭梭、红柳、骆驼刺成片,三五成群的白鹭、野鸭或翻飞或漫步,兴奋的游客举着手机来回拍照。

图片

11月26日,候鸟在艾丁湖湿地栖息。吐鲁番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刘宇杰 摄

  湖水面积变大了

  “监测数据显示,今年7月10日的湖面面积达到7.46平方公里,这是自设立艾丁湖湖面水位监测点以来,湖面面积首次增大。”12月9日,站在艾丁湖湖边,吐鲁番市水利局河湖管理与水旱灾害防御科科长万志刚欣喜地说。

  艾丁湖,又名“月光湖”,位于吐鲁番市高昌区南部,是我国陆地最低点,也是吐鲁番生态环境变化的晴雨表。有着“火洲”之称的吐鲁番,年均降水量仅约16毫米,年蒸发量却高达3000毫米,就像一个无情的“抽水机”,不断吞噬着艾丁湖的湖水。再加上上游工农业用水的不断增加,艾丁湖的入湖水量就像断了流的小溪,越来越少。

  历史的画卷上清晰地记录着艾丁湖的“消瘦”历程:1909年,艾丁湖水面尚有230平方公里,宛如一位丰腴的少女;1949年,湖面只剩下152平方公里,缩减近半;1958年,湖面更是“瘦”到了22平方公里;上世纪80年代至本世纪初,湖面曾三度全年干涸。对此,有专家呼吁,长此以往,艾丁湖将变成第二个罗布泊。

  作为吐鲁番的母亲湖,保护好艾丁湖就是守住吐鲁番的生态根基。

  2013年起,艾丁湖生态保护治理工程拉开了帷幕,计划总投资高达76亿元。这就像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战役,通过建立和完善艾丁湖流域节水、水资源配置、生态环境保护、水资源与生态监测四大工程体系,向恶劣的生态环境发起了冲锋。至2019年,已有5条河流的生态基流具备了给艾丁湖补水的工程条件,有效缓解了水位下降的严峻趋势。同时,吐鲁番市积极建设节水型社会,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大地下水超采区治理力度,艾丁湖生态补水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

  保护艾丁湖,补水是关键。白杨河,作为艾丁湖入湖补水的“主力军”,在这场生态保卫战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吐鲁番市水资源管理中心ET科副科长艾克帕尔·热介甫介绍,今年7月2日到4日、7日到9日,白杨河水如同一条奔腾的巨龙,两次向艾丁湖生态输水,总量达1560万立方米。监测数据清晰地显示,7月10日清晨,白杨河地表水流到了艾丁湖核心区。那一刻,整个艾丁湖仿佛被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我今年60多岁了,艾丁湖就像我的亲人,陪伴着我的一生。”高昌区恰特喀勒乡阿依库勒村村民沙拉木·尼牙孜激动地说,“这么多年来,第一次看见艾丁湖有这么大的水域面积,我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

  为增强向艾丁湖输水的能力,今年,吐鲁番市积极协调自治区水利厅、新疆白杨河流域管理局召开座谈会,共同研究制定了《白杨河流域向艾丁湖区域生态输水优化调度方案》,建立了“脉冲式”输水调度机制。此外,吐鲁番市水利局还精心编制了《艾丁湖生态输水渠设计方案》,对现有艾丁湖输水通道进行了全面的疏通和延长,让地表水能够更加顺畅地流向核心区。

  万志刚说,监测数据显示,截至目前,艾丁湖核心区湖面面积依然保持在5.98平方公里。

图片

11月26日,艾丁湖湿地飞鸟翩跹。吐鲁番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刘健 摄

  流域生态变好了

  “水域面积变大后,艾丁湖湿地的天鹅、野鸭、大雁数量明显增加,还有老鹰、狐狸……上次就有一只狐狸从我面前跑过去了,速度快得像一阵风!”登上艾丁湖畔的烽燧,艾丁湖景区负责人方海滨兴奋地指着西北方向的湿地说道。

  近年来,随着人工造林、退耕还林、沙化治理、封禁保护等一系列强有力的项目实施,艾丁湖流域的生态系统稳定性和自我修复能力得到了有效提升。

  “特别是湿地周边的植被覆盖率,由之前的10%增长到现在的50%。这些植被就像一道绿色的长城,有效遏制了沙漠化的进一步演化。”高昌区林草局生态修复科高级工程师宋政梅自豪地说。现在,通往艾丁湖景区的道路两侧,1.5万亩红柳已经长成一片茂密的林带。这些都是通过人工播撒的种子孕育而成,它们见证了艾丁湖生态治理的艰辛与辉煌。

  2017年,艾丁湖湿地公园成功入选国家湿地公园试点,这无疑是对艾丁湖生态保护工作的高度认可。2024年7月,全疆首部地方性湿地保护法规——《吐鲁番市艾丁湖湿地保护条例》出台,让艾丁湖湿地保护工作有了坚实的法律依据。

  艾克帕尔介绍,吐鲁番市积极争取国家项目资金,先后建成了48处土壤墒情监测点、12处荒漠区生态监测点、4处艾丁湖入湖流量监控点及1处湖面水位监测点。“这些监测点就像艾丁湖的‘眼睛’和‘耳朵’,时刻关注着它的生态变化,让我们能够及时了解艾丁湖的‘身体状况’。”

  如今,艾丁湖湿地功能已得到极大改善,生物多样性显著提升。“湿地公园内的植物由以前的11科18属23种增加到现在的26科87属126 种;动物由4纲9目20种增加到4纲25目124种,其中鸟类最多,达103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鹅喉羚和白尾鹞也时常在这里出没,它们的身影成为艾丁湖生态好转的生动见证。”宋政梅说。

  今年9月20日,艾丁湖生态保护治理项目(二期)2024年度项目正式开工。该项目计划分三年逐步实施,就像一场接力赛,将进一步巩固和提升艾丁湖湿地的保护修复成果。

  “现在的艾丁湖湿地,俨然成了动物的乐园、鸟儿的天堂。”宋政梅满脸欣慰地说。 

图片

11月26日,游客在艾丁湖景区游玩。吐鲁番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刘健 摄

  村民生活改善了

  “梭梭套种大芸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还让我们鼓起了腰包。”说起现在的生活,恰特喀勒乡盐湖村村民苏莱曼·依沙克笑得合不拢嘴。

  盐湖村是高昌区最南端的一个村庄,距离艾丁湖景区仅4.5公里。这里干旱缺水,土地盐碱化严重,全年大风天气多达100天以上,自然环境恶劣。

  “以前艾丁湖干涸的年份,周边的草、树都枯死了。春季的大风刮起湖底裸露的沙尘,遮天蔽日。”盐湖村党支部副书记、村委会主任艾尼·热西提回忆道。

  艾丁湖生态保护治理工程启动后,盐湖村将环绕村庄的荒漠盐碱地利用起来,开始发展大芸产业。一方面,通过种植梭梭林防风固沙,改善生态环境;另一方面,蓬勃发展的大芸产业为苏莱曼等村民打开了一扇通往富裕的大门。

  2015年,苏莱曼承包的80亩梭梭林接种大芸喜获丰收。如今,他承包的梭梭林面积已经扩大到了300亩,一年的收入更是达到了40万元,一家人的生活就像芝麻开花——节节高。

  政策拉动,市场带动,生态建设和农民增收实现了完美的双赢。现在,盐湖村有大芸种植户251户、大芸加工厂11座,实现了户均增收万元以上,村民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随着艾丁湖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夏季来这里观赏景色、冬季来滑冰的游客也越来越多了。“现在的艾丁湖,不仅是鸟类的栖息地,也是游客向往的打卡胜地。”方海滨说。

  乌鲁木齐游客马晶晶带着父母来艾丁湖景区游玩,看着湖边聚集的白鹭、野鸭,一家人兴致勃勃地拍照记录。

  “我爸妈20年前来过这里,他们说生态环境变化太大了。看到这样的美景,感到很开心,也很欣慰。”马晶晶笑着说。

  吐鲁番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李彦强 刘宇杰 郑团长

[责任编辑:何艳红]
用户评论
0/800
发表

最新评论:

已经到底了!

快关注一些石榴号,每天知晓最新时事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

石榴云新闻客户端

主办单位:新疆日报社

营业执照注册号:12650000457601957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65120170002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新B2-2005000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3108311

新ICP备05001646号

举报热线:0991-3532125

涉未成年人举报电话:0991-3532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