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任春香
“我是个‘爱钻牛角尖’的人。”2月5日,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中心脊柱微创及精准骨科主任医师办公室,帕尔哈提·热西提爽朗地笑起来。
一旁的书柜里,摆放着多个他和团队研发的装置。他取出最近获得全国一等奖的装置给记者展示,眼中闪烁着炽热的光芒,“我喜欢琢磨,不管是技术,还是科研,我都要求自己精益求精,做到最好。”
帕尔哈提出生在医生家庭,耳濡目染,从小在心中种下学医的种子。“每次看到母亲为病人忙碌的身影,看到病人康复后的喜悦,我就确定这就是我未来要走的路。”他说。
1996年,帕尔哈提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临床医学系。5年求学期间,他如饥似渴地汲取知识,毕业后返回家乡,在新疆医科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学位。
“刚开始我急于上手术,可是被导师泼了冷水。”帕尔哈提说。导师艾尔肯·萨德尔要求他先把书本读透。于是他一头扎进书海,花了两年时间,反复研读专业书籍,直至书页都变得破旧不堪。当时觉得煎熬,但后来他明白了导师的良苦用心——只有把基础打牢,才能在临床实践中游刃有余。他深知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是成为一名优秀医生的关键,除了研读书本,还反复练习技术。周末时间,他几乎都泡在学校基础医学院的解剖实验室,对各种手术入路和解剖结构进行深入研究。
2005年,帕尔哈提毕业后留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工作。导师的一句“把病人当作家人一样对待”,成为他始终坚守的行医准则。为呼吸心跳骤停的病人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为解不了大便的病人亲手通便。“每位患者都值得我们全力以赴,这是作为医生的责任。”他说。
研究生毕业3年后,帕尔哈提终于迎来独立主刀的第一台手术。尽管有些紧张,但多年的积累让他充满信心。手术持续了两个多小时,非常顺利。那一刻,他心中的成就感油然而生。
2月5日,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中心脊柱微创及精准骨科病房,帕尔哈提·热西提(中)在查房。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任春香摄
多年来,帕尔哈提深耕医学研究与临床实践,面对棘手病症,他凭借着“爱钻牛角尖”的劲头不断探索。在临床工作中,他发现传统手术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患者骨质疏松容易导致术后用于固定的螺钉松动,进而影响手术效果。针对这些问题,他无数次尝试,终于在2018年提出了改良皮质骨轨迹置钉技术。这项技术通过改进钉子的设计和植入方式,有效解决了螺钉松动的问题。
帕尔哈提不断完善这项技术,将改良皮质骨轨迹置钉技术与内镜微创、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相结合,进一步提升手术的精准性和安全性,同时,他还研发适合这项技术操作的各种手术器械与相关产品。经过多年的努力,他和团队得到回报,他们研发的一种可固定在体外,用于辅助内镜操作、提高手术安全性的工具——“脊柱内镜操纵辅助限深装置”,在第七届(2024)中国医疗器械创新创业大赛上荣获一等奖,相关四项新技术项目也顺利申报2025年院内创新课题。
这些年,帕尔哈提带着团队不断进行手术技术及医疗器械的创新,在医疗器械方面获得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8项、外观设计专利4项。
帕尔哈提的学生张瑞是一名在读研究生。“我参加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比赛,当时第一次写项目论文,老师耐心为我修改了30多遍,这种精益求精、‘钻牛角尖’的匠心令我敬佩。”张瑞说。
从医20余年,帕尔哈提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工匠精神。别人眼中的钻牛角尖或许是种固执,可他认为,在医疗领域这份“钻劲”正是攻坚克难的关键,也是医学科技创新研究和成果转化的驱动力。“医生要有‘钻牛角尖’的精神,把‘钻劲’贯穿在临床、教学与科研的每一个环节。”帕尔哈提坚定地说。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