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碑丨铁轨蜿蜒鉴军魂——和静烈士陵园纪念碑
2025-04-21 15:31:53 石榴云/新疆日报

  在戈壁与雪山之间,一条钢铁巨龙蜿蜒穿行于天山腹地,这就是被誉为“团结路、幸福路、致富路”的南疆铁路。这条铁路的每一寸铁轨都浸染着建设者们炙热的鲜血与汗水……

  ● 李朝辉 / 文

  1973年,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在新疆修建一条贯通吐鲁番至库尔勒的南疆铁路,途经和静县。南疆铁路以兰新线的吐鲁番站为起点,经和静县、库尔勒市至喀什市,第一期工程由吐鲁番市至库尔勒市,全长476.5公里。1974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部队自吐鲁番动工,拉开了南疆铁路的修建大幕,1979年4月铺轨到和静县,同年11月铺轨到库尔勒市。

  自1974年开建至1984年吐鲁番至库尔勒段通车,近200名铁道兵战士长眠于此,用生命筑就了这条连接南北疆的钢铁动脉。为了纪念战士们的忠诚无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和静县委、县政府建造了这座人民烈士纪念碑。纪念碑坐落于和静县城北,地层台阶踏步五级。正面刻有“人民烈士纪念碑”七个金色大字,下方刻有“1974—1984”字样。基座正面刻有碑文,东、西、北三面分别刻有展现不同修建场景的浮雕。碑的底座为12.598*12.598米,基座高2.54米,寓意南疆铁路在和静县的长度为254公里;护栏采用桥的形状,象征南疆铁路桥涵,桥墩采用三跨,寓意“多”,取多多益善之意;纪念碑高17.585米,顶部是一把直冲云霄的钢枪,纪念碑形似大写字母“H”,寓意和静县;两侧工字钢造型,象征铁轨,寓意铁道兵;中部突出的部分既像一列奔驰在铁轨上的列车,又像一位手握钢枪的铁道兵战士,时刻守护着脚下土地。

  南疆铁路大部分处在高山峡谷地带,南出吐鲁番站后,绕山而行,桥隧相接,曲线相连。施工长达10年,耗资11亿元。这条人挑肩扛筑就的钢铁大道堪称工程史上的奇迹。沿途从平均海拔约为500米的吐鲁番盆地攀升至3000米的奎先达坂,再降至1200米的库尔勒,全程穿越戈壁、冰川、永冻层与“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的百里风区。铁道兵们面临的是极端的自然条件,是随时可能丧生的危险。

  在火洲吐鲁番,夏季地表温度有时会高达70摄氏度,战士们每日需饮用十多公斤水,体重3个月内平均下降5公斤。有的汽车兵为运送物资,在蒸笼般的驾驶室内强忍干渴,用凉水为水箱降温,不畏艰苦完成任务。而在海拔3000米的奎先隧道,战士们与永冻层、塌方等搏斗。融化的冰浆瞬间冻结困住钻头,地下水喷涌形成水帘,塌方的巨石时刻威胁生命。

  南疆铁路在和静县境内共有24个车站。以海拔最高的车站乌斯特站为分水岭,两边分别顺乌拉斯台沟和阿拉沟而下,高度由海拔近3000米降到1000米,是修建中最艰险的一段。当时的全线之“最”也大都在这里:最高车站乌斯特站,海拔2931米;最长隧道奎先隧道长6152.16米,居全国隧道第四;最长大桥哈尔格哈特铁路桥长579.64米。另外还有在山肚中螺旋上升,出进口上下重叠的上新光3号隧道和最高大桥冬德萨拉铁路桥等。

  今天,当列车呼啸驶过奎先隧道时,人们或许不会留意,这条6公里长的“地下长廊”是战士们用钢钎铁锤一寸寸凿出的。正是这群铁道人以青春为火把,照亮了边疆发展的前路;以生命为路基,铺就了民族复兴的轨道。

  一批批坚守者用行动诠释:英雄未曾走远,英雄从不孤独。在陵园的墓葬区,座座墓碑面朝铁路,静默守护着曾经的“战场”。每年清明,来自全国的老兵们翻越天山,将脸贴在冰冷的墓碑上喃喃低语;新时代的铁路工人接过“青年突击队”旗帜,传承不灭的铁道兵精神。

  (作者单位:自治区党委党校〔行政学院〕)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责任编辑:高泽斌]
用户评论
0/800
发表

最新评论:

已经到底了!

快关注一些石榴号,每天知晓最新时事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

石榴云新闻客户端

主办单位:新疆日报社

营业执照注册号:12650000457601957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65120170002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新B2-2005000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3108311

新ICP备05001646号

举报热线:0991-3532125

涉未成年人举报电话:0991-3532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