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谢慧变
曾数月反复试验却屡屡失败;晶体生长炉发出的耀眼红光,见证了团队过去几年间上千次的尝试……这些新疆青年科技工作者的日常,在五四青年节前夕汇聚成一场关于使命的深刻对话。
4月30日,自治区科协举办弘扬五四精神·勇担时代使命青年科技工作者座谈会。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谢慧变摄
4月30日,自治区科协举办弘扬五四精神·勇担时代使命青年科技工作者座谈会,10余名来自医疗、农业、新能源等领域的青年科技骨干围坐一堂,用最朴实的科研故事和最硬核的技术成果,回答着同一个命题:新时代的青年科技工作者,如何以创新之力托举新疆高质量发展的未来?
“青年科研工作者首先要解决为谁而研究的命题。”自治区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研究员苗昊翠的发言掷地有声。这位主持并参与各类科研项目30余项的80后科研工作者,主要从事油料作物种质资源收集保存、鉴定评价与创新利用工作,作为主要选育人登记花生品种4个、油菜品种3个,以第一作者和主要作者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为新疆发展花生产业及油料稳产作出突出贡献。在她看来,科研工作者的人生坐标必须与祖国需要同频共振。
新疆畜牧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邱梅玉对此深有共鸣。她和团队针对新疆地方绵羊品种产肉性能低、脂肪含量高等问题,利用现代生物育种技术,提出改良—推广—育种三位一体的新思路,有效破解了以往新品种培育与实际推广脱节的问题。“当科研成果转化为养殖户实实在在的收益时,我更加确信,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就是科研工作者最浪漫的坚守。” 邱梅玉说。
座谈会上,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新疆总部项目经理杜新的发言激起阵阵掌声。“截至2024年底,公司拥有国内外专利申请7500余件,其中发明专利占比50%,位居行业第一;2项科技成果分别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和二等奖。”杜新说,这些成果的取得离不开科技创新,近年来,金风科技年均研发投入超过20亿元。
未来企业如何更好进行创新,杜新也提出了建议,一是创新需要以需求为导向,应紧盯市场痛点与用户需求,只有解决实际问题,才能创造长期价值;二是开放协作构建创新生态圈,应主动构建创新生态,与高校、科研机构、上下游产业链企业紧密合作,整合资源、降低风险;三是稳固创新人才和创新文化根基。企业需加大研发投入,同时通过正向激励、内部“揭榜挂帅”等模式激发团队活力。
在新能源领域捷报频传的同时,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也在加速推进。乌鲁木齐市建筑建材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正高级工程师白建飞利用TRIZ(发明问题解决)理论快速锁定了新型建材研发中的关键瓶颈,他所在的公司从2016年开始引进TRIZ理论到检测行业,目前已形成专利10余项,实现直接经济效益超600万元。
“科研没有捷径,唯有脚踏实地、持之以恒。”中国科学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李俊杰的感慨引发共鸣。他所在的新疆理化所光电功能晶体材料创新团队平均年龄29岁,长期致力于激光技术用光电功能晶体0—1原始创新及应用研究。
“过去的6年时间,晶体生长炉发出的耀眼红光,是我们每次实验的希望之光,它见证了我们团队过去几年间上千次的尝试,直至设计出了综合性能优异的新晶体。” 李俊杰说。
“在服务科协事业中,我要做科学传播的翻译官,将前沿科技转化为大众语言。”新疆科技馆网络宣传部部长刘鹤说,科学家和科学家精神绝不是橱窗里的画像,而是流动在青年血液中的时代基因,要加强科学家精神传播,更要让科学家精神可触摸。
座谈会现场,自治区科协相关负责人呼吁广大科技工作者,要做原始创新的破壁者,以板凳甘坐十年冷的毅力扎根基础研究;要做产业攻坚的突击队,积极投身科技成果转化的主战场;要做科技普及的翻译官,架起科学与大众之间的桥梁;要牢记科技报国初心,为推动科技创新贡献青春力量。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