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张艳芳
“且末县三面环沙,沙漠面积超过县域面积的三分之一。1998年,县里启动河东防沙治沙生态工程,誓要在沙漠与县城间筑起一道绿色屏障……”5月2日,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的且末县河东治沙基地,帕提古丽·亚森向前来调研考察的河北省干部讲述防风治沙经验。她黝黑的脸上挂着质朴的笑容,身后,成片的红柳、胡杨在风沙中挺立,无声诉说着一个关于坚守与奉献的故事。
帕提古丽·亚森手持干草秸秆,准备去做沙障。本人供图
帕提古丽是且末县防风治沙工作站的职工,也是扎根沙海二十年的“治沙人”。2005年,23岁的她通过事业单位招考,成为且末县第一批女防沙治沙员。那时的且末,“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大风埋村屯,小风滚石头”,沙漠与县城仅隔着一条车尔臣河。塔克拉玛干沙漠以每年10—12米的速度向县城方向推移,历史上,车尔臣河曾因风沙逼迫三次改道,给且末县城带来了很大影响。在父亲的鼓励下,帕提古丽毅然投身治沙事业。
说起入职第一天,帕提古丽记忆犹新:“零下20多摄氏度,冷得刺骨。我们每人拿着铁锹、镰刀,带上馕和水,就去割芦苇、种树了。”那时,铺设滴灌管道全靠人工,她最多一天拉着30根管子,在沙漠中徒步三四十公里,双腿累得直打战。春季沙尘暴频发,沙粒打在脸上生疼。夏天沙漠地表温度极高,烫得人站不住脚。由于长时间在户外风吹日晒,帕提古丽皮肤黝黑,还起了晒斑,化妆品也遮盖不住。亲朋好友都劝她换份轻松工作,她总是笑着回应:“如果大家都离开,谁来守护我们的家园?黑一点没事,黑了健康!”
命运似乎总爱考验这位坚强的姑娘。参加工作不久,帕提古丽的父母相继离世,2009年,她又被查出患有脑垂体瘤。迷茫与痛苦交织时,父亲临终前“好好干,保卫好我们的家园”的叮嘱成了她的精神支柱。她接受治疗期间,也不忘工作。她说,这是父亲的遗愿,不能放弃。
在沙漠里种树,困难远超想象。树苗成活率低,每年都需反复补种,后期管护更需细致,每天要检查滴灌带、观察苗木长势。为提高水的利用率,帕提古丽和同事们在每个滴头处补种沙拐枣。一次,为抢修被风沙破坏的滴灌带,他们在沙尘暴中连续奋战6小时。修复好滴灌带,满身沙土的他们相视而笑,守护绿洲的信念愈发坚定。
帕提古丽·亚森(右一)和同事一同修复滴灌带。本人供图
“刚参加工作时,防护林面积只有5000亩。如今100多公里的林区道路四通八达,这片凝聚无数心血的绿洲,总面积已达12.9万亩。”帕提古丽感慨地说,一次搭乘飞机,从空中俯瞰河东治沙基地,被眼前的景象震撼,滚滚黄沙中,一座“绿色长城”巍峨延展,这才意识到大家在一起干了一件多么了不起的事。
如今,帕提古丽亲手栽下的树苗茁壮成长,成为抵御风沙的坚实屏障。每年苗木验收时,她管护区域的树苗成活率始终保持在80%以上。许多个清晨,当大多数人还在睡梦之中,她已穿梭在林间检查滴灌系统、查看苗木生长情况。“看着小树一天天长大,就像看着自己的孩子健康成长一样欣慰。”她说。
不仅要“治沙”,还要“治穷”。这几年,帕提古丽和同事们将生态治理与沙产业结合,手把手教农户种植耐旱作物、管护林木,传授肉苁蓉、板蓝根等中草药种植技术。曾经荒芜的沙漠,如今成了群众增收致富的“绿色银行”。
工作之余,帕提古丽化身宣讲员,走进企业、乡村、学校,分享治沙故事,传播绿色发展理念。2021年,山东小伙荣新宇被她的事迹感召,主动加入治沙志愿者队伍。帕提古丽像亲人般照顾他的生活,并详细讲解防风治沙工作难点。荣新宇返乡后,还在继续讲述新疆治沙故事,让更多人了解防沙治沙的重要意义。
寒来暑往二十载,治沙站的人来了又走,帕提古丽却始终坚守,用青春和汗水在沙漠中书写传奇,践行着“沙漠不退人不退,草木不活人不走”的誓言。最近,她荣获自治区劳动模范称号。“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加入防沙治沙队伍,我打心眼里高兴。只要我们坚持下去,一定能让沙漠变成绿洲,让家园更加美丽!”她说。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