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
当“好房子”三个字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它不仅承载着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更成为丈量城市温度的一把标尺——老楼加装电梯的齿轮转动声里,藏着高龄老人重获出门自由的笑容;立体绿化墙上垂落的藤蔓间,系着孩童追逐嬉戏的欢闹;社区食堂飘出的烟火气中,浸润着独居老人捧起热汤时的眼角微光。这些看似细碎的生活图景,正以116.67万户家庭为坐标,在新疆大地描绘民生幸福的画卷。
《今日新疆》2025年第9期以“好房子”勾勒新疆民生画卷为主题,精心策划推出《为了一间“好房子”》封面报道系列文章,邀您一同走进新疆的大街小巷,透过“好房子”的建设实践,探寻民生改善背后的温暖故事,感受城市发展中涌动的幸福力量。
阿克苏市英巴扎街道祥和里小区改造后的楼栋。蔡增乐/摄
斑驳的楼体披上“新衣”,当坑洼的路面舒展成柏油“长卷”,当昏暗的楼道亮起温暖的灯光,那些镌刻着岁月纹路的老旧小区,正在完成一场关于“家”的进化。从过去顶层渗水的烦恼到如今阳台花影的蔓延,从过去楼道杂物的堆积到如今邻里茶话的闲适,这场名为“老旧小区改造”的民生工程,标注着一座城市对“人民至上”的温暖刻度。【全文】
改造后的博乐市南城区街道迎宾社区祥意嘉苑小区。夏特克·海拉提/摄
新疆自2019年启动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程以来,从水电气暖路网“强筋骨”的基础改造,到加装电梯、配建公共服务设施的“塑颜值”升级,再到打造养老托幼、社区助餐等“暖心巢”服务配套,让老旧小区焕发新的生机,既擦亮了城市底色,更托起了百姓稳稳的幸福。【全文】
吐鲁番市高昌区高昌路街道绿园小区改造前。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住房保障处供图
吐鲁番市高昌区高昌路街道绿园小区改造后。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住房保障处供图
曾交叉缠绕的管线换上“智能新装”,智慧充电桩在绿荫下整齐列队;斑驳的建筑外墙披上保暖“新衣”,冬日室温计上的数字悄然攀升;老化的基础设施焕然一新,道路平整、停车位规划有序,居民在休闲广场上唱歌、跳舞、下棋、健身……近年来,新疆各地扎实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程,“老”居民乐享“新”生活,这场以人民为中心的“逆生长”改造中,重塑城市肌理的同时,让发展成果化作百姓心头阵阵暖意。【全文】
4月14日,乌鲁木齐市第四中学家属院业主委员会成员在商讨更换小区大门事宜。周丽/摄
2019年至今,乌鲁木齐市共实施改造1914个老旧小区。房屋由“旧”到“新”、小区由“散”到“合”、居民由“看”到“参与”,持续实施的老旧小区改造工程,不断“改”出居民的新生活。乌鲁木齐市也通过老旧小区改造工程创新基层治理模式,推动小区治理向精细化、民主化迈进。【全文】
改造后的乌鲁木齐市天山区春风巷小区,新施划的泊位线整齐划一。张冬梅/摄
得益于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程,新铺设的道路让出行更便利;更换一新的地下管网打通水气暖的“任督二脉”,确保使用的稳定高效;物联网水、电、气表的迭代让生活更“智慧”……从老小区到好小区,春风巷里的民生暖风,让居民生活“旧地升温”。【全文】
改造后的巴格麦勒社区佰什坎特路。殷兵/摄
2019年深秋时节,殷兵踏入这片社区,自此成为这场“修旧如旧”诗意重生的见证者。如今,明净的街巷不仅涤荡了岁月的尘埃,更照亮了居民的心扉。漫步其间,悠扬的丝竹声与手艺人韵味悠长的吆喝声交织成曲,仿佛时光在这里找到了最温柔的落脚点。【全文】
以乌鲁木齐市为代表的边疆地区城市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阵地,实践自主更新不仅是城市更新向更多元主体参与的合作模式优化发展的过程,更是团结群众、增强凝聚力并提炼地方文化发展的重要实践。社区作为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场域,城市更新需要以公众参与社区微更新作为自主更新发展的起点。【全文】
继续阅读: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