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海愚公”付志周的四个心愿
2025-05-06 20:39:52 石榴云/新疆日报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曹华 宋雅文

  4月25日,和静县哈尔莫敦镇哈尔莫敦村,村委会主任何其鹏一边轻轻擦拭村道德模范馆的玻璃展柜,一边含泪向我们讲述展柜里那枚绿色长城奖章主人生前的故事。

  “1983年开春,付叔把家里的积蓄都买了树苗,村里人笑他‘钱没地方花,都扔沙子里’。”何其鹏指着窗外绵延的杨树林说,“现在谁敢说这话。”

  那一年,哈尔莫敦村森林覆盖率仅3%,70%耕地面临风沙威胁,人均年收入不足千元,村民因风沙侵蚀农田被迫迁离,农业生产几近瘫痪。

  如今,森林覆盖率跃升至70%,耕地面积从7000亩增至1.3万亩。2024年,村人均年收入达到2.86万元,辣椒与甜叶菊成为支柱产业。

  “当年他开始种树时,没有几个人理解他。现在,他的心愿是大家的共同心愿和奋斗目标。”何其鹏说。

付志周和妻子陈爱兰去植树。和静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求生存 植树护农田

  付叔就是付志周,1943年生于河南省通许县。

  1965年,22岁的付志周响应国家支援边疆建设号召,和妻子陈爱兰来到哈尔莫敦村。当时村里只有几间土坯房,孤零零地立在戈壁滩上,付志周分到了一间房、一口锅、一把坎土曼,这便是新家的全部家当。

  荒凉没有吓倒付志周,他决心在这里扎根。初中文化的他,当了村里的会计,妻子陈爱兰干农活,二人靠着微薄的收入养育着6个孩子。

  1983年,村里实行土地承包制,付志周一家分到了40多亩沙漠边上的荒地。

  付志周把生活的希望寄托在种地上,他种下小麦和玉米,看着庄稼一天天变绿,心中充满了喜悦。

  然而,一天夜里,狂风呼啸,沙尘暴骤然而至。第二天清晨,付志周来到田边,眼前的景象让他心如刀绞:绿油油的麦苗被黄沙掩埋殆尽,有的甚至被连根拔起。

  “活人不能让沙子欺负死!那一刻,爸爸就下定了决心要与风沙对抗。”二儿子付国喜回忆说。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农村没有机械设备,为了把树种活,付志周用坎土曼在树苗根部开沟,引水浇树,但经常是一场大风树沟就被填平,只能反复挖沟,遇到沙尘暴天气,刚栽的树苗就被连根拔起。

  付志周带着全家进行树苗保卫战。“小时候,每当沙尘暴来临,别人家的孩子都往屋里跑,我和弟弟妹妹往沙漠跑,去帮爸爸妈妈扶东倒西歪的树苗,在风沙里一吹就是几个小时。”大女儿付喜梅说。

  为了将沙土固牢,付志周夫妇从10公里外拉土填在沙坑里。付志周的邻居叶兴荣至今清晰地记得,每天天不亮,付志周两口子就驾着牛车去拉土,车上放着水、馒头和咸菜,一去就是一整天,天黑透了,才往回走。

  “老付,这么辛苦为了啥呀,沙漠里能种活树?”邻居们看到付志周早出晚归,有人不理解,有人心疼。

  寡言少语的付志周从不解释,只是微笑点头说:“能活,能活!”

  迎着风沙种树,坐着牛车摸黑回家,付志周长年累月种树的场景印在了村民心中。随着时间推移,庄稼地周边的绿色开始增多,一棵棵白杨树变成一排排防风林带,面积达100多亩。

  建屏障 让乡亲都受益

  看着一棵棵白杨树连成一条条绿廊,付志周陷入沉思:“光是自家的地有防护林不行,得把大家拧成一股绳,才能守护整个家园啊。”付志周萌发了一个更大的想法,去上风口的沙河子区域种树,建一道绿色屏障,保障整个镇的农业生产安全,让更多乡亲受益。

  2003年,付志周召开家庭会议,决定购买大型机械,大规模植树造林。想法一提出,首先遭到了妻子陈爱兰的反对。此时的付志周已经60岁,孩子们也都有了各自的事业,对两个老人来说,大规模种树不现实。“妈妈不想爸爸再吃苦,因为种树,两人的手指全都变了形,再去大规模种树,简直是不要命了。”付国喜摸着父亲留下的坎土曼,泪水在眼眶打转。

  付志周认准的事,10头牛也拉不回来。最终,全家还是同意了。

  在付国喜眼中,父亲虽然话不多,却是个看事长远的人,平时最大的爱好就是听广播和看报纸,对国家的大政方针很清楚。

  付国喜从父亲口中第一次知道了“三北”防护林工程。当时,“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正如火如荼在全国展开,和静县也出台了防风治沙优惠政策,拉电、打井可以贷款,还免收水费。

  付志周一家通过自筹、向亲戚朋友借钱和贷款,买了1台拖拉机、3台推土机开始修防渗渠、打机井、架高压线。小儿子付温平将做生意赚的钱用来购买农机,二儿媳何雨艳放弃县城工作跟着公婆种树,子女们都尽可能提供支持。

  慢慢地,乡亲们改变了看法,认识到种树对保护好农田、守护好家乡的重要性,也加入了种树队伍。

  村民李成亮在付志周的带动下,2011年栽种了40多亩白杨树。吐尔洪·吐尔逊的承包地与付志周家的承包地相邻,他从2006年开始种树,已经种了1500多亩。

  现在,和静县有300多户村民加入种树队伍,在沙河子附近“树”起了34公里防风固沙绿色长廊,保护着15.8万亩耕地。在哈尔莫敦村,植树造林面积达到1.7万余亩。林草植被逐步增多,大风天气随之明显减少。

今年春季,付国喜和大姐付喜梅栽种树苗,要完成父亲种100万棵树的心愿。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曹华摄

  荫子孙 要种下100万棵树

  如今,站在和静县哈尔莫敦镇沙河子戈壁滩上,放眼望去,一片片郁郁葱葱的白杨林像绿色的海洋一样绵延不绝。这条绿色长廊不仅有效阻止了流沙前移,也为当地群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村民不再担心风沙的侵袭和耕地流失,可以放心地种辣椒、打瓜、玉米等各种经济作物,还能利用林地养殖鸡、鸭、鹅等家禽。

  付志周的种树故事引起了社会各界关注,人们被他的执着打动,亲切地称他为“沙海愚公”。

  2011年,付志周获评自治区造林绿化先进个人,被授予绿化奖章。2018年,他走进人民大会堂,戴上了全国“三北”防护林建设40周年绿色长城奖章。

  在付温平的记忆里,父亲最高兴的两件事都与种树有关,一件是2003年买到人生中的第一台拖拉机,高兴得一整天合不拢嘴,自那以后,陪伴几十年的牛车被拖拉机取代,父亲开着拖拉机在沙漠种树,干劲更足了;第二件是走进人民大会堂,荣获绿色长城奖章,让父亲感到多年的努力付出是值得的。

  “从北京回到家,爸爸将绿色长城奖章挨个挂在我们脖子上。那一刻,我感觉到沉甸甸的奖章背后,也有我的一份功劳。也彻底理解了爸爸坚持种树背后的爱国、爱家乡的朴素情怀。”付温平说。

  巴州融媒体中心记者马厚钦曾多次采访付志周。2019年5月22日,马厚钦问付志周:“目前种了多少棵树,今后有什么打算?”付志周沉思片刻后说:“种了80万棵树,今后,我就种到100万棵树吧!”

  种100万棵树成了付志周晚年的心愿。每年春秋植树时节,人们总能在哈尔莫敦村沙漠边缘看到付志周夫妇植树的身影,岁月压弯了老人的腰背,却阻挡不了他们植树的决心,誓要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片绿荫。

付志周栽种的防风林带,守护着农田。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曹华摄

   心向党 一份特殊党费

  从年轻时起,付志周就有一个梦想,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但他一直觉得,自己只是一个普通的农民,没有为党和国家作出贡献,于是将入党的想法一直藏在心里。

  2021年3月15日,付志周向党组织提出了入党申请,2023年11月正式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

  晚年的付志周身体一直受肺部疾病困扰,医院诊断为尘肺病,和他长期在风沙中种树有关。

  “2023年11月28日,我去看爸爸时,他的身体已经很虚弱了,提出想去第一次种树的林带看一看。我找了一辆车,将爸爸带到了他年轻时种树的地方。”付喜梅说。

  “那时候种树真难啊。”付志周摸着白杨树,仿佛又回到了年轻时候。

  “我死后,你们就把我的骨灰撒在林带里吧。”付志周的嘱托让付喜梅泣不成声。

  回到家的付志周又将付温平叫到跟前,从柜子里摸出一张10万多元的存折,这是老人一生的积蓄。付志周再三嘱托,取出一半作为党费交给党组织,剩余的钱全都用于种树。“我入党晚,没有给党作出贡献,这些年因为植树,党和政府给了我许多荣誉,我没有什么回报,这些党费是我最后的一点贡献。”付志周说。

  2024年2月3日,付志周因病去世,享年81岁。

  遵照父亲嘱托,2024年3月27日,付温平取出51666元交到和静县委组织部,以特殊党费的形式,完成了父亲“为党再做点事”的心愿。

  “父亲常说,生命不息,种树不止。小时候我还不理解,心想种这么多树做啥,父亲说种树就相当于把钱存进‘绿色银行’,以后你就能看到好处了。”今年春天,退休后的付国喜回到哈尔莫敦村,接过种树的接力棒,决心完成父亲种100万棵树的心愿。其他子女也主动承担起林带管护任务,探索发展经济林种植。

  沙漠边缘,付志周的防护林茁壮生长,斜阳穿过林梢,在沙地上投下长长的影子。恍惚间,我们似乎看到了那个肩扛树苗、深一脚浅一脚跋涉的身影,像是从未离开过他挚爱的哈尔莫敦村。

  相关新闻:

  石榴云/新疆日报评论员文章丨一部平凡人书写的生态史诗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责任编辑:薛路]
用户评论
0/800
发表

最新评论:

已经到底了!

快关注一些石榴号,每天知晓最新时事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

石榴云新闻客户端

主办单位:新疆日报社

营业执照注册号:12650000457601957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65120170002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新B2-2005000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3108311

新ICP备05001646号

举报热线:0991-3532125

涉未成年人举报电话:0991-3532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