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着沙漠看新疆丨“沙漠孤岛”绿色蜕变
2025-06-15 23:52:07 石榴云/新疆日报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张磊

  从若羌县出发,沿着西和高速一路向西,戈壁、沙漠绵延无尽。

  车行至且末,眼前绿意奔涌。这座曾被称为“沙漠孤岛”的边城,如今筑起南北绵延23公里、东西宽1至7公里不等,造林面积达12.9万亩的生态屏障,将曾以每年10米速度吞噬县城的流沙牢牢锁住。

  这场逆转背后,是且末的生死突围史,更是一部从“求生存”到“谋发展”的治沙史诗。

  风沙围城:生死抉择催生治沙先锋

  6月13日,风起,卷起的细沙从耳旁掠过。“这在沙漠里不算风。”且末县防风治沙工作站职工库尔班·肉孜平静地说,20多年前,一刮风就是昏天黑地。

6月13日,从且末县防风治沙基地远眺。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张磊 摄

  且末县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沙漠面积占全县行政面积的38.4%,县城中心距沙漠仅有2公里,是新疆乃至全国风沙危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塔克拉玛干沙漠是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不阻止沙漠继续向县城推进,且末将被沙漠吞噬。”且末县防风治沙工作站站长阿巴斯·艾萨介绍,由于流沙堵塞,车尔臣河历史上曾三次被迫改道。

  是被风沙吞噬再度搬迁,还是绝地反击?这不是选择题,是一道治沙防沙的必答题。

  “当时的且末,迫切需要一个机构,组织起防风治沙工作。”新疆林业科学院副院长宁虎森说。

  1998年3月,且末在车尔臣河东岸成立新疆第一个县级防风治沙工作站。

  库尔班是最早进入工作站的7名职工之一。“几把坎土曼和几个水壶,便是我们的全部家当。”他说,当时没人知道会怎样,就只是埋下头来干。

  割芦苇、打草方格、种树,且末人治沙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阿巴斯说,27年间,且末有超过150万人次参与防沙治沙,昔日的黄沙正在被绿色装点,而这正是这些治沙人不断努力的成果。

  智慧破局:技术迭代重塑治沙逻辑

  库尔班是个腼腆的人,不善言辞,唯一能打开他话匣子的就是种树。

  库尔班闯进这片沙漠27年了,治沙在他和同事们手中已经成为了一项系统工程,“可不是挖个坑,把树栽下去那么简单。”

  沙漠中种树,水是关键。大家拎着桶,从车尔臣河挑水。很多时候,手边的树还没浇完,前面的树又干了。“工作站成立那年底,我们打了口井,才开始用管子给树喷水。”

  渐渐地,首批试验林在黄沙中扎下了根,逐渐成林。

6月13日,库尔班·肉孜曾经种下的树苗,如今已经长大。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张磊 摄

  长时间在治沙一线,工作站探索一套行之有效的治沙模式,同步多方引进先进的治沙技术和设备,提高治沙效率和水资源利用率。

  人工智能技术正在重构各行各业生产格局,去年,工作站也推进了一项与之相关的创新之举。“通过智能机器人进行罗布麻种植作业,这在全国尚属首次。”阿巴斯说,在人工智能辅助下,机器人可以自动完成挖坑、播种、覆土等工序,精准控制罗布麻种子在最适宜的环境扎根。同时,每天种植罗布麻面积可达数十亩,效率是传统人工种植的数十倍。

  宁虎森表示,在人与沙的长期斗争中,越来越多“黑科技”“土发明”被试验投产并不断升级,推动传统人力治沙向现代科技治沙转变,让新疆在治沙方面拥有了更多可能。

  阿巴斯说,今后,他们将引进更多智能化设备,在改善塔克拉玛干沙漠生态环境的同时,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为当地经济注入新活力。

  绿富同兴:沙海淘金铺就振兴之路

  走进且末县老兵治沙队文冠果基地,五十余厘米高的文冠果正舒展着嫩绿的新芽,两排文冠果间种植的小麦随风轻轻摇晃。“这是今年我们尝试的新模式,文冠果与小麦套种,小麦能用根系锁住流沙,提高文冠果苗成活率。”治沙队创始人田来群说。

  2018年以来,老兵治沙队在且末县防风治沙基地种植梭梭等植物万余亩,并接种肉苁蓉8300余亩。

6月13日,田来群在察看文冠果苗长势。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张磊 摄

  “去年,我们收获新鲜肉苁蓉650吨,产值600余万元。”田来群说,黄沙里也能淘出“金蛋蛋”。随着近年来肉苁蓉种植规模迅速扩张,生态经济作物品种单一、市场竞争力不强问题开始显现,他便着手探索多样化沙产业发展模式。今年,尝试种植文冠果。作为优质木本油料作物,文冠果经济价值突出,兼具良好生态防护功能。

  无论是肉苁蓉还是文冠果,这种“树上长生态、树下生黄金”模式,让沙漠展现出农业方面经济价值,成为新疆探索可持续治沙模式的缩影:让沙漠绿起来,更要让守护绿色的人富起来。

  茫茫沙漠里,还有被风化的盐碱地。

  自2019年起,河北省唐山市援疆企业沣田宝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新疆负责人郭海龙便开始在且末治理土地盐碱化,“就想看看这盐碱地上能种出个啥。”

  13日上午,蛋白桑种植基地内,郭海龙正和工人们一起,将一株株桑苗栽入沙土。

6月13日,工人正在栽种蛋白桑苗。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张磊 摄

  “这种植物根系可深入地下,能有效防止沙漠水土流失,也是畜牧业蛋白饲料优质选择。”郭海龙说,经过不断尝试,去年终于试种成功,今年计划种植4000余亩。

  如今,“靠沙吃沙”正在且末变为现实,“治沙”与“致富”深度融合,带来越来越多的就业机会。

  且末县托格拉克勒克乡扎滚鲁克村村民热萨来提·艾合麦提说,大家通过种树苗、打草方格等,吃上了“生态饭”,收入不比外出打工少。

  阿巴斯表示,曾经令人绝望的黄沙,已化作群众增收的“绿色银行”。望着防风治沙基地傲然挺立的“矢志不移,艰苦奋斗,防沙治沙,播绿惠民”标语牌,他满怀憧憬:“希望沙子稳住、树苗长好,乡亲们能多挣点钱,日子越过越好。”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责任编辑:侯倩]
用户评论
0/800
发表

最新评论:

已经到底了!

快关注一些石榴号,每天知晓最新时事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

石榴云新闻客户端

主办单位:新疆日报社

营业执照注册号:12650000457601957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65120170002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新B2-2005000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3108311

新ICP备05001646号

举报热线:0991-3532125

涉未成年人举报电话:0991-3532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