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时期中央政权对西域的管辖和治理
2025-06-23 11:16:29 石榴云/今日新疆

  201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奇台石城子遗址

  东汉时期中央政权对西域的管辖和治理

  乔桂红/文

  石城子遗址位于奇台县半截沟镇麻沟梁村,地处天山山脉北麓山前丘陵地带,北与奇台县、吉木萨尔县等绿洲相连,南越天山可至吐鲁番盆地。

石城子遗址西北角楼及城墙。

考古工作者对石城子遗址连续考古勘探和发掘时的工作照。

  1972年,石城子遗址在奇台县文物普查时被发现,1984年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考古研究所工作人员王炳华曾对其做过调查,认为石城子遗址因其东、南临崖的特征,与一般城址构造有所不同,仅有西、北两面城墙,这一观点也在1988年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对该遗址进行调查后获得了普遍认可。为了更好地对其开展保护性研究,由国家文物局批准,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于2014年-2019年对石城子遗址进行了连续考古勘探和发掘工作,出土了大量珍贵的文物及考古资料,取得重要考古成果。

  经调查勘探,遗址形制布局和功能区划得以厘清,确认由城址、手工业作坊和墓地等三部分构成。城址位于遗址东部一座突出的山嘴上,依山形水势而建,北、西面筑墙,东、南以深涧为屏障,地形险峻,易守难攻,保留有城墙、角楼、马面、护城壕城门等建筑。城内又有子城及大量房屋建筑,房屋人字披顶,盖有青瓦,椽头装饰有瓦当。另外还有灶、储藏坑、车辙印等活动遗迹。城内出土有大量的汉代砖、瓦等建筑材料,出土陶器上有的还刻有“马”“宋直瓮”的字样。陶窑有3座,窑内发现有砖、瓦、瓦当等物,且和古城出土的器物相似,表明古城所用砖瓦都是就近取材烧制而成。墓葬10余座,随葬陶罐、金箔、珠子等物品。

  经过专家学者的考证分析,石城子遗址就是东汉在西域屯戍的“疏勒城”旧址。公元前60年,西汉王朝设西域都护府,统辖整个西域地区军政事务,标志着新疆地区正式成为中国版图的一部分。东汉时期,为了恢复和加强对西域的管控,中央王朝在西域地区设置了多处战略要冲和屯田军镇,而石城子遗址即是东汉时期中央王朝在西域设置的重要军镇之一的“疏勒城”。

  公元73年,东汉大将窦固大败北匈奴,夺得伊吾卢(今哈密市西北),置宜禾都尉。公元74年,以耿恭为戊己校尉,屯后王部金蒲城(今吉木萨尔县一带),又以关宠为戊己校尉,屯前王柳中城(今吐鲁番市鄯善县鲁克沁镇),复设陈睦为西域都护,驻守轮台,三城互成掎角之势,进一步强化了中央政权对西域的管辖。屯戍金蒲城第二年,耿恭与匈奴作战中,认为附近的疏勒城傍有涧水,可以固守,就引兵据之。而石城子遗址所处位置不仅地势险要,便于与柳中城沟通支援,且旁边正有麻沟河流经,与耿恭据守的“疏勒城”地势相吻合。遗址中出土了不少汉砖汉瓦,瓦当上的云纹图案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还出土了汉代五铢钱、陶罐、灯盏、瓮等。作为迄今为止新疆发现的唯一一处年代准确可靠、形制基本完整、保存情况完好、文化特征鲜明的汉代古遗址,奇台石城子遗址的发现发掘在新疆地区考古学文化断代上具有标尺意义。

  石城子遗址考古发现与高昌故城附近“高昌壁”所属遗物及甘肃敦煌市悬泉置遗址、马圈湾遗址所出有关戊己校尉汉简资料结合,共同实证了两汉时期设立西域都护之后有效管辖西域军政事务的历史事实,为深入研究新疆地区及古丝绸之路沿线两汉时期军政建置体系及边城规制提供了宝贵资料。石城子遗址是汉代中央政权有效治理和管辖西域的历史见证,深刻阐释了新疆自汉代开始就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一基本史实。  

  (作者单位:新疆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院)

  遗址出土文物:卷云纹瓦当

  卷云纹瓦当直径约15厘米,正面中央为大乳丁纹,其外有两圈凸弦纹,用4条直线将圈外部分平均分隔为4个对称的扇形格界,每个格界内装饰一朵单线卷曲云头纹样。卷云纹中心还装饰有“山”字纹连至凸弦纹,外周还有三圈弦纹,其边沿较宽,有似汉镜风格。瓦当是我国古代的建筑构件,为建筑物檐头前端的遮挡。它的装饰风格具有古拙、朴质的特点,图纹富有韵律美感,具有典型的汉代风格。云纹瓦当运用在官府的建筑上,是汉代军镇建制规制的体现。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责任编辑:魏燕慧]
用户评论
0/800
发表

最新评论:

已经到底了!

快关注一些石榴号,每天知晓最新时事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

石榴云新闻客户端

主办单位:新疆日报社

营业执照注册号:12650000457601957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65120170002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新B2-2005000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3108311

新ICP备05001646号

举报热线:0991-3532125

涉未成年人举报电话:0991-3532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