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
喀什莫尔寺遗址入选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西域都护府博物馆与龟兹博物馆同日开馆,纪录电影《地上的云朵》让人爱上“素颜”新疆,青年演员李敏摘得中国戏剧梅花奖……今年以来,新疆文化领域大事喜事连连,文化润疆硕果累累,有力增强文化认同,更好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今日新疆》2025年第12期以考古新发现实证中华民族多元一体为主题,精心策划推出《12处新发现:实证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封面报道系列文章,邀您一同抚开岁月的风沙,触摸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明脉络。
喀什莫尔寺遗址。银璐/摄
前不久,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结果揭晓,喀什莫尔寺遗址入选,新疆考古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目前,新疆共有12处考古发掘项目入选这一榜单,它们尽管年代有别、形态多样,但都共同彰显着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实证着在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演进中,新疆各族人民同全国人民一道共同开拓了中国的辽阔疆土,共同缔造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大家庭。【全文】
吐峪沟石窟群和佛寺遗址中心柱窟右甬道。
从尼雅遗址到莫尔寺遗址,“新发现之路”绵延三十年。从数万年前人类迁徙的足迹,到汉唐丝路驼铃回响的城郭,这些深埋大地的文明密码,铺就了一条横跨时空的“新发现之路”,既印证着东西方文明在新疆交汇激荡的壮阔史诗,更勾勒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扎根、生长、繁盛的历史经纬。【全文】
尼雅聚落遗址。
尼雅遗址位于和田地区民丰县以北约100公里的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是精绝古城所在地。这座被黄沙掩埋了1600多年的古城,在20世纪初被发现,成为丝绸之路考古的重要里程碑。作为塔里木盆地南缘现存规模最大的聚落遗址群,尼雅遗址实证了历代中央政权治理西域的历史,说明了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多元一体文化荟萃、多种宗教并存的地区。【全文】
营盘遗址。
1997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结果显示,尉犁营盘汉晋墓地入选。该墓地的发现不仅为汉晋时期西域地区的历史图景提供了实物佐证,也为理解丝绸之路多种文明交流互鉴提供了宝贵线索。【全文】
小河墓地南区底层墓葬全景。
小河墓地是距今约3400年至4000年的青铜时代文化遗存,属于夏商时期塔里木盆地特色鲜明的文化遗存。小河墓地的全面发掘是新疆史前考古的重大成果,对于阐明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形成过程,探究欧亚大陆早期文化、文明的交流互鉴有着重要意义。【全文】
东黑沟(石人子沟)遗址石围居址。
在东天山北麓巴里坤草原上,静卧着一处规模宏大的古代游牧文化遗址——东黑沟遗址。2006年6月至9月,由西北大学王建新教授主持,对以高台为核心的遗存进行了首次发掘,引起国内外欧亚草原考古学界的广泛关注。这里不仅是古代游牧文明的物质载体,更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生动例证。【全文】
库车友谊路晋十六国时期砖室墓全景。
2007年8月,库车县(今库车市)友谊路地下商业街在修建过程中,意外挖出一座砖砌的古墓。经考古人员对墓室的发掘研究,认为这是魏晋十六国时期(公元3世纪中后期至4世纪)的砖室墓群,是迄今为止在新疆发现的唯一砖室墓群。友谊路砖室墓群的发现补证并揭示了龟兹与中原紧密联系的有关历史文化史实,证明了即使在中原政权割据、战争频发的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王朝对西域的有效管理仍持续不断,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文化向西的传播也未曾中断。【全文】
吐峪沟内景观。
吐峪沟石窟群和佛寺遗址位于吐鲁番市鄯善县吐峪沟乡吐峪沟村,是古代高昌地区开凿时代最早、营建规模最大、洞窟类型最为齐全的佛教石窟寺院遗址群。它不仅是佛教东传的见证,更是文化交融的缩影。【全文】
阿敦乔鲁遗址—地表石围。
阿敦乔鲁遗址与墓地是新疆早期青铜时代的代表性文化遗存,位于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温泉县境内,从温泉县向西沿博尔塔拉河谷前行40多公里,就到了阿拉套山南麓的浅山地带。散布在阿敦乔鲁遗址中的石墙、墓葬与青铜器,是先民用石与火书写的记忆。它们揭示了一个曾活跃于东西通道上的古老群体如何构筑生活、信仰和技艺,又如何与其他族群融合,最终在广袤的时空中,成为中华文明有机组成部分。【全文】
通天洞遗址。
通天洞遗址是位于阿勒泰地区吉木乃县托斯特乡阔依塔斯村东北的一处花岗岩洞穴遗址,地处阿勒泰地区西南部、准噶尔盆地北缘、额尔齐斯河南岸、萨吾尔山北麓。该遗址所在地域年降水量在300毫米以上,不仅是适宜远古人类生存繁衍的重要地区,也是现在的优良牧场。【全文】
俯瞰吉仁台沟口遗址高台遗存发掘现场。
吉仁台沟口遗址位于尼勒克县科克浩特浩尔蒙古族乡恰勒格尔村,是伊犁河流域及新疆史前文明的直接见证。考古发现与研究证实,早在史前时期,伊犁河流域就已成为文化交流汇聚的重要地区,出土的丰富文物与遗迹填补了新疆地区历史研究的空白,对研究新疆史前时期的年代分期、文化谱系、聚落形态、社会状况以及中西文化交流等都具有重大学术价值。【全文】
石城子遗址西北角楼及城墙。
石城子遗址考古发现与高昌故城附近“高昌壁”所属遗物及甘肃敦煌市悬泉置遗址、马圈湾遗址所出有关戊己校尉汉简资料结合,共同实证了两汉时期设立西域都护之后有效管辖西域军政事务的历史事实,为深入研究新疆地区及古丝绸之路沿线两汉时期军政建置体系及边城规制提供了宝贵资料。石城子遗址是汉代中央政权有效治理和管辖西域的历史见证,深刻阐释了新疆自汉代开始就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一基本史实。【全文】
尉犁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全貌。
尉犁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先后入选2019年度“考古中国”丝绸之路重大项目成果、“2020年中国考古新发现”和“202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连续3年获此殊荣的背后,离不开考古工作者一铲一刷的艰苦发掘。该遗址的发掘与文物的出土共同构成了生动鲜活的唐代戍边将士生活图鉴,有力证明唐朝对西域地区的有效管辖和治理,是中央政权维护丝绸之路畅通的历史见证,是我国古代边疆治理的典范。【全文】
莫尔寺遗址小台地鸟瞰。
莫尔寺遗址位于喀什市伯什克然木乡莫尔村东北直线距离约4公里的地方,这座始建于公元1世纪的寺院被确认为佛教进入中国的首站,是迄今发现我国最西部、年代最早、延续时间长且发展演变清楚、保存较完整的大型地面土建筑佛寺遗址。【全文】
近年来,中国考古成果持续引发国际学界关注,良渚、二里头等遗址为人类文明起源提供关键实证,科技考古方法更推动全球研究范式革新,中国考古正以文明密码的姿态,成为与世界对话的桥梁。其中,新疆考古成果尤为瞩目,从通天洞遗址4.5万年前的人类足迹,到库车友谊路晋十六国时期砖室墓群的诸多发现,新疆考古不仅实证了西域与中原血脉相连的千年史诗,更以阿尔泰山的冶金遗存、尼雅遗址的“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护臂等,向世界展示着中华文明海纳百川的胸襟。【全文】
继续阅读: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