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魏永贵 张婷
“那时的戈壁,寂静得让人心慌胆怯……如今,戈壁成了新能源发展的前沿,不再色调单一,不再孤寂。”6月12日至16日,“新疆农信·农商银行”航拍新疆大型全媒体采风活动走进哈密。采风团飞手、哈密市摄影家协会主席吴静,拍摄完毕后写下一篇感慨万千的日记。
此次采风活动为期5天,10多位飞手、摄影师、全媒体记者以无人机拍摄为主要形式,采访拍摄了分布在哈密市伊州区、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和伊吾县的重点工程、工厂企业、城区和景区等,见证和记录了哈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情况和城乡群众的幸福生活。
6月14日,哈密市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县城夜景。李向东摄
空中“瞰”哈密,听潮东天山。镜头中的哈密热潮涌动,气象万千,彰显着新时代新发展的蓬勃生机。
工业之美,展现活力脉动
场站内,各类电力设备有序排列;场站外,一条条电力线路在空中纵横交错;高大的电力铁塔,牵引着一条条银线,一头汇入场站、一头延伸远方……
6月14日,采风团一行来到哈密—重庆±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以下简称“疆电入渝”工程)送端站——巴里坤换流站。规模宏大的换流站,在镜头里化作一幅幅佳作。
“疆电入渝”工程6月10日投运,截至6月13日,巴里坤换流站累计向重庆输送电力5亿千瓦时。
“千里电源一线牵。‘疆电入渝’工程作为我国首个投产的‘沙戈荒’能源大基地外送工程,就像一条横跨千里的能源巨龙,将新疆丰富的清洁能源源源不断地输送到重庆。想象一下,那些曾经被视为无用之地的戈壁荒漠,如今正产生光明与动力,这是多么神奇啊!”凝视着无人机传回的画面,吴静感慨地说。
6月14日,哈密—重庆±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巴里坤换流站外,林立的铁塔将新疆的清洁能源送往重庆。金炜摄
“疆电入渝”工程配套建设1020万千瓦新能源项目,极大拓展了风电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空间。
在中材科技(伊吾)风电叶片有限公司等风电装备制造企业,工人们热火朝天地赶订单。摄影师们纷纷举起相机,记录下工业之美。
中国铁路乌鲁木齐局集团有限公司哈密车务段哈密东站是“疆煤外运”集中编组站。采风团一行来到这里,以空中视角俯瞰哈密东站扩能改造工程进展。
“纵横交错的钢铁脉络,如同金丝银线。哈密东站,这座亚欧大陆桥的枢纽要道,正以热烈的姿态,吞吐着新疆煤海输送出的磅礴能量。”采风团飞手、哈密市融媒体中心记者张旭辉用诗一般的语言描述自己的感受。哈密东站负责人介绍,工程今年底完工后,哈密东站将成为全疆规模最大的货车智能化编组站。
6月15日傍晚,哈密市伊吾工业园区淖毛湖煤化工循环经济产业区内,各大中型煤炭煤化工企业逐一点亮灯光,灯光璀璨的工业厂房鳞次栉比、输煤管道凌空飞渡、巨型料罐虎踞龙蟠、载重货车往来飞驰……一幅生机勃勃的现代工业画卷呈现眼前。
6月13日,哈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一家风电机组叶片生产企业生产场景。金炜摄
“在淖毛湖,我看到了现代工业的壮美。”采风团飞手,中华工商时报新疆记者站站长、新疆摄影行业协会航拍专业委员会副主席金炜说。
人文之美,谱写时代新篇
晨光透过玻璃幕墙,洒在古朴风格的书架上,一册册图书整齐陈列。人们或独坐一隅静读,或带着孩子共览,浓厚的书香与静谧的氛围交织,勾勒出一幅动人的城市阅读画卷。
这是6月12日,采风团一行在哈密河国家湿地公园“豫书房”看到的一幕。
“豫书房”是河南省文化援疆项目之一。2023年以来,为推进“书香哈密”建设,河南省投入1600万元援疆资金,在哈密市伊州区新建、改建8座“豫书房”,构建起覆盖伊州区的“15分钟阅读圈”。
自2023年初陆续开放以来,“豫书房”已成为哈密的文化新地标。哈密河国家湿地公园内的两个“豫书房”,已接待读者4.7万余人次。管理员罗佳说,如今,这些分布在城市角落的智慧书房,正以智能化服务与人文关怀,温暖着人们的心灵。
哈密有四张对外宣传的亮丽名片,分别是“哈密瓜、富油煤、左宗棠、大海道”。其中,哈密市在社科人文领域着力打造的“左宗棠”历史文化品牌,广受专家赞誉、市民好评、游客关注。
6月13日,哈密市左公文化苑内,一位游客在了解左宗棠收复和治理新疆的功绩。李华摄
在哈密市伊州区,采风团一行采访拍摄了左公文化苑、左公柳、左公碑等,并征集了凤凰台大营、天地正气塔、固疆功绩碑、老粮仓、老城墙等与左宗棠有关的遗迹遗址、纪念建筑的摄影作品。近年来,哈密市深度挖掘左宗棠历史文化遗产,通过实施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展示宣教项目,以项目建设、学术牵引、立体传播、研学实践等多维举措,积极构建左公文化新IP,打造具有深厚爱国主义精神内涵的城市品牌。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在哈密,左宗棠收复、治理新疆的事迹不仅仅在纸上,左公印记还融入城市风貌、融入市民生活、融入文化空间、融入文旅业态。采风团飞手、哈密市融媒体中心记者李华说,哈密市用一座城来讲好左宗棠故事,充分释放了以文化人、以史育人效应,不仅涵养了市民品格而且涵育了城市品牌,“用镜头记录左宗棠遗址遗迹,很有意义。”
城乡之美,描绘幸福底色
碧水环绕,绿柳垂丝,树龄逾百岁的左公柳在河畔舒展枝丫;百草园、千柳园等10个分园生机盎然,人们在散步、拍照、游玩;周边小区实现“推窗见绿、开门即景”……这是哈密河国家湿地公园呈现的诗意风光。
6月12日,采风团一行前往哈密河国家湿地公园采访拍摄。
哈密市于2019年启动总投资超7亿元的哈密河生态恢复工程。6年来,该市以增绿惠民为核心,加速湿地生态修复,把哈密河国家湿地公园打造成城市的“绿肺”。公园里,两条绿色水系廊道南北贯通,26公里健身慢行步道全线环绕,19万平方米科普植物园、20余万平方米空间供市民休憩游玩。
哈密市哈密河国家湿地公园内,市民在练习舞蹈。李华摄
“哈密河国家湿地公园,景美人美生活美。”采风团飞手,新疆摄影家协会第六届理事、乌鲁木齐职工摄影协会原副主席李向东说。
从空中俯瞰,伊吾县盐池镇幻彩湖宛如一颗镶嵌在草原上的明珠,泛着粼粼波光。微风拂过,远处喀尔里克冰川的轮廓在蓝天白云下若隐若现,近处湿地草原上成群的牛羊悠然踱步,一幅动人的生态画卷。
七彩的湖水映照着湖畔牧民幸福的生活。
借助幻彩湖景区,盐池镇环湖而建的特色摊位前牧民销售奶疙瘩、风干肉等特色农副产品。牧民消克热提·乌甫说:“‘五一’以来,游客明显增多,每天都有不错的收入。”盐池镇一家民宿经营者陈鹏说,前期投资160万元打造的民宿有10间客房,眼下每天能订出五六间,“下一步打算建一些星空房。”
“每天毛收入上万元。”在盐池镇的新疆中驼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里,63岁的盐池镇阿热买里村村民毛达别克·达拉海正在交售驼奶。2018年,新疆中驼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投产,毛达别克率先养起骆驼,成为第一批供奶户。如今,他家有100多峰奶驼。
“下次来幻彩湖,我计划拍摄一个牧民幸福生活的专题。”采风团飞手、哈密市摄影家协会秘书长杨军说。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