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头像为AI生成漫画像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李嘉妮
在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一份每周两期、每期2000余份发行量的报纸,在全国报业版图上不过沧海一粟,却总有到访新疆的中外嘉宾参观并表示惊叹。作为世界仅有的锡伯文报纸,《察布查尔报》向全世界展示着“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包容性与生命力。
报社编辑室内,翻译、校审、排版,每道工序都是与时间和知识的无声较量,更是一群文化守望者的坚守。
20年前,顾小芳从当时的伊犁第二师范学校普师(锡伯语)专业毕业后来到察布查尔报社,成为一名报纸编辑。
“那时候报社条件简陋,人员也少,但大家都有一股干劲。”顾小芳回忆,当时的她希望能在这里为锡伯语传承贡献自己的力量。
希望是美好的,但过程总会有曲折。编辑过程中,顾小芳遇到不少难题。有些锡伯语词汇含义不太确定,有些文化习俗表述不够准确……
顾小芳说,每当遇到难题,她最快、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找办公室其他编辑沟通,这样的情况从她加入报社开始到现在几乎没有变过。
现在,报社一共有15名职工,白发早早爬上了多数人的鬓角,40多岁的“70后”被称作年轻同志。尽管人数不多,但大家的心都紧紧连在一起。
伊克坦曾是察布查尔报社社长,尽管已经退休多年,但他对报社的感情从未褪色,仍保持每周来报社的习惯,有时帮着校对稿件,有时撰写专栏。
“它就像我的孩子,看着它一步步成长,我很欣慰。”6月19日,伊克坦坐在堆满锡伯文书籍的办公室里说,《察布查尔报》不仅是一份报纸,更是锡伯族人民的精神家园。
辽宁省档案馆满文部副部长冯璐(右)向察布查尔报社副社长、总编辑郭智林请教锡伯语翻译相关技巧与专业术语规范。冯璐供图
辽宁省档案馆满文部副部长冯璐说:“锡伯语是与满语较接近的语言。”为提升满文档案人才业务水平和实践能力,从2023年开始,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辽宁省档案馆一批又一批满文研究者来这里学习,他们希望通过学习锡伯语口语、书面语,来研究中国历史上满文资料。
“锡伯语就像一把钥匙。”冯璐对此深有体会,锡伯语的传承为研究满文档案提供鲜活且重要的语料资源。
她翻开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记着从报纸上摘录的鲜活表达,“报纸和档案里的文字表达不尽相同。”冯璐说,尤其是动词变格、语气词运用,让她真正触摸到语言的温度和历史传承。
如今,除了本地锡伯族阅读《察布查尔报》外,还有其他地区的锡伯文或满文学习者、爱好者、研究者也订阅这份独一无二的报纸,当然还有那些曾参观过这里的外国人。
“你看,这份工作,其实连接着整个世界。”察布查尔报社编辑吴新红说。
如今,在数字化浪潮冲击下,纸媒面临着诸多挑战,但《察布查尔报》的编辑们从未想过放弃。他们深知,自己肩负着传承锡伯语、锡伯族文化的重任。
“虽然这份工作比较孤独,但坚持下去,总会有意义。”伊克坦说,这份坚守,不仅是对一份报纸的执着,更是对多元一体中华文化的深情守护。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