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头像为AI生成漫画像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逯风暴
当70岁的吾哈斯·苏来曼面对患者时,一直紧绷的脸倏地舒展开来,两眼放光,平日难得张开的嘴巴滔滔不绝地蹦出一句句就诊结果和医嘱。
患者离开后,吾哈斯又恢复了严肃状。在记者的再三追问下,他三言两语地讲述了自己在裕民县牧区骑马行医的过往。这三言两语,背后其实是他40多年为农牧民巡诊治病的感人故事。
6月26日,“边关万里行——自治区成立70周年大型全媒体采访活动”北线采访团一行来到裕民县,听一听被称为巴尔鲁克山下“生命灯塔”——吾哈斯的故事。
6月26日,吾哈斯·苏来曼在整理医疗用具。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逯风暴摄
“没有啥,都是一名共产党员应该干的事。”吾哈斯不善言谈,总是用最短的话讲述最令人感动的事。
1955年12月8日,积雪覆盖了裕民县阿勒腾也木勒乡的每一寸土地,在一个牧民家里,吾哈斯呱呱坠地。谁也未曾想到,这个在毡房里诞生的生命,日后会成为牧民心中最亮的“生命灯塔”。
1975年,吾哈斯毕业时,放弃了在县城工作的优越条件,主动要求到巴尔鲁克山、玛依勒山和库鲁斯台牧场的流动医疗点为偏远农牧民巡诊治病。从此,他把自己最美好的青春献给了农牧民,这一干,就是40年。
流动医疗点的日子是用马蹄丈量出来的。巴尔鲁克山的沟壑里,至今还留着他深一脚浅一脚的脚印。
冬天时,积雪过膝,在-40℃左右的低温下,刚走出医疗点,吾哈斯浑身就被冻僵了。由于长年在低温下骑马,他的双腿落下了关节炎,走路时有些蹒跚。
牧区的夜晚静谧而又危险。在一个晚上,吾哈斯从牧民家返回时,被两匹狼盯上了。他大喊着,用马鞭抽、药箱砸,又掏出火柴点着枯树枝扔向狼。最终,狼才舍他而去。
牧区医生少,吾哈斯不仅要给牧民们看病,有时还得接生。
1986年3月18日晚上,库鲁斯台草原大雪纷飞,积雪封锁了道路。新地乡库木托别村孕妇夏拉帕提·屯哈孜即将临产,羊水已经破了三天,孩子还没生出来。绝望时,吾哈斯抱着药箱,在狂风暴雪中走进毡房。
他立即对产妇施行急救助产,婴儿出生了,却没有哭声,也感觉不到呼吸。凭着多年的接生经验,吾哈斯断定婴儿是因残留物堵塞口腔导致暂时窒息。
吾哈斯顾不得婴儿满身的血污,一口、两口、三口……嘴对嘴地吸出婴儿口中的残留物,婴儿终于大声哭了出来。
吾哈斯常说:“我愿意做一块煤,燃烧自己,温暖别人!”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40多年来,吾哈斯先后巡诊10多万人次,拯救危重病人9000多人次,为牧民接生3200余人,挽救180余名难产婴儿的生命。他如灯塔一般,用自己的青春和坚守,照亮了牧民群众的生命之路。
2015年,吾哈斯从裕民县牧业医院退休。可他想继续为各族群众服务。哈拉布拉镇加依勒玛街社区得知情况后,发挥阵地优势,建立了“吾哈斯健康服务室”,每逢星期一、三、五,他会在社区义诊,接待群众。
“救死扶伤是医生的职责,我不知道退休是什么,我要干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吾哈斯语气铿锵有力,铮铮誓言响彻巴尔鲁克山。
【相关专题】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