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高速看新疆丨老王的枸杞地里藏着“共富密码”
2025-06-28 22:47:13 石榴云/新疆日报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马蓓

  上午十点半,精河县托里镇吾夏克巴依西村的枸杞地里洒满阳光,翠绿的枝叶间,串串红果像玛瑙般坠满枝头。种植户王磊蹲在地里,随手捏起几颗枸杞放在掌心,“你看这果子,颗颗饱满,现在一亩地产量增加了,收入也不断上涨!”

IMG_20250627_115156

6月26日,在精河县托里镇吾夏克巴依西村枸杞高标准示范园,种植户王磊正在查看枸杞长势。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马蓓摄

  6月26日,“沿着高速看新疆”大型全媒体采访团来到精河县托里镇吾夏克巴依西村枸杞高标准示范园。从曾经的撂荒地到如今的增收园,王磊尝到了土地流转的甜头,成了村里名副其实的枸杞种植大户。

  吾夏克巴依西村共有8000亩地流转,先种了3500亩枸杞。王磊指着远处连片的枸杞田说,三年前,政府推行公司+农户+合作社模式,他壮起胆子,把地扩到100亩,“刚开始心里直打鼓,这么多地咋管?”

  让王磊吃下“定心丸”的,是政府和企业推行的“五统一”种植模式:统一品种、统一种植标准、统一管理技术、统一培训、统一收购。“现在种地可省心了!除草、打药全部机械化,无人机‘嗡嗡’转几圈就干完了。”王磊说。

  企业技术员每周都会来地里蹲点,从选种“宁杞十号”到病虫害防治,手把手教他科学种植。“以前不懂施肥,果子大小不一,现在按技术员说的用生物农药,农残控制住了,果子品质上去了,客商抢着要!”王磊笑得合不拢嘴,“去年亩产300公斤,今年预计能到500公斤,鲜果卖给枸杞加工企业,每公斤16元的保底收购价,100亩地毛收入近60万元!”

IMG_20250626_112532

6月26日,种植户们将采摘好的枸杞进行装箱。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马蓓摄

  吾夏克巴依西村党支部书记马文军心里有笔账,“以前一亩地流转费才四五百元,三年前涨到一千三百元。头三年合作社兜底买苗子、给老乡们管理费,今年进入盛果期,老乡们自己承包管理,挣的钱全落自个儿兜里,明年收入还得跟着产量涨呢!”

  随着精河县枸杞产业链日趋完善,枸杞加工企业也带着技术和收购渠道来了。

  “我们用真空负压设备锁鲜,不用任何添加剂,干果遇潮也不结块、不氧化,口感跟鲜果差不多。”新疆杞明星枸杞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技术总监何伟介绍,他们从剪枝开始就派技术员下地,联合农业部门为农户做技术指导。

  “我们和中通、邮政、顺丰合作,鲜果摘下来三天就能送到全国大部分地区,速度比以前快了一倍。”何伟说,企业现在年产值8500万元,枸杞原浆和锁鲜干果销往全国,还出口到中亚。

  到了采摘季,合作社还会帮忙雇二三百人来干活。“以前摘果子得全家上阵,现在通过季节性用工增加了周边老乡的收入,我也轻松多了!”王磊说。

  依靠吾夏克巴依西村的区位优势——北邻G30连霍高速、南邻214县道,物流车能直接开到地头。

  “以前卖干果,得自己拉到县城批发市场,价格还不高。”王磊说,现在物流车直接来地里装鲜果,锁鲜车拉到加工厂,抖音、淘宝等网络平台都是销售渠道。

  如今,王磊有空就开车带老伴四处旅游,日子惬意又悠闲。提起村里的变化,他笑着说:“现在不少年轻人都返乡了,有的在合作社当管理员,有的搞起了电商直播,村里越来越有活力!”话音未落,马文军走上前拍了拍他的肩膀,兴奋地补充道:“今年我们还要新增2000亩绿色枸杞种植基地!鲜果产量会更高,卖得更远,老乡的收入还能再涨!”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责任编辑:严培瑜]
用户评论
0/800
发表

最新评论:

已经到底了!

快关注一些石榴号,每天知晓最新时事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

石榴云新闻客户端

主办单位:新疆日报社

营业执照注册号:12650000457601957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65120170002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新B2-2005000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3108311

新ICP备05001646号

举报热线:0991-3532125

涉未成年人举报电话:0991-3532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