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口援疆 潮涌天山丨用科技守护农牧民钱袋子——记援疆干部李海利
2025-06-28 22:58:54 石榴云/新疆日报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杨舒涵

  在哈密市水草丰美的牧区,总能看到一位身着白大褂的科研工作者穿梭于牛羊驼群之间,他就是李海利——哈密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一位用科研坚守与创新,为边疆畜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科技动力的牧区守护者。

  六月的新疆骄阳似火,每次从养殖中心或牧场回来,李海利都会一头扎进实验室里,对新出现的问题展开研究。

李海利(右)在养殖场里查看牲畜情况。图/李海利提供

  援疆以来,李海利全身心投入到动物疫病防控研究和示范推广工作中。在他的带领下,中心科研人员解决了哈密市分离鉴定支原体、生物防治、细菌病诊断与防控及高通量测序等一系列科研难题。

  新疆是我国重要的畜牧业基地,畜牧业是当地农牧民的主要收入来源,在李海利看来,任何一次重大疫情都有可能导致农牧民返贫,有效的防疫体系对新疆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和农牧民增收致富至关重要。

  2024年,哈密出现一种新发细菌性传染病——溶血性曼氏杆菌。由于当时对这一疾病了解有限,防控技术缺乏,给当地畜牧业造成了损失。

  李海利率领团队日夜坚守实验室。连续数月,团队成员废寝忘食,在无数次的实验、观察与分析中反复摸索,厚厚的实验记录本上,详尽记录着每一次尝试的数据与结果。  

  经过不懈努力,李海利团队成功研制出“富营养”培养基,分离出溶血性曼氏杆菌,并确定其与支原体为哈密市肉羊呼吸道综合征的混合病原,同时,通过中草药预防治疗及疫苗免疫,有效控制了疫情传播。

  在牧区,动物腹泻一直是中小规模养殖场面临的主要问题。哈密市牧祥农业养殖合作社负责人韩斌对此头疼不已。“只要一个电话,李老师都会第一时间赶到现场,采集样本带回实验室检测分析,再对症下药。”韩斌说,每次远远看到李海利的身影,他心里就有底了。

  针对当地牛羊驼腹泻的痛点,李海利研发的“微生态制剂+中草药”技术体系,在哈密市伊州区、伊吾县以及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11个中小规模养殖场和养殖合作社试验示范,示范牛羊驼2万余头/只/峰,腹泻发病率大幅度减少。

  科研不能停留在论文里,必须变成农牧民口袋里的收益。奶驼产业是哈密市优势特色乳产业,随着从散养发展到集体养殖,奶驼出现了异食癖的情况。

  李海利带领团队开展科研攻关,组织协调河南的兽药企业和后方单位专家组,全面分析奶驼土壤、水样、饲草料等样品,根据试验数据,研制适合奶驼的维生素、微量元素添加剂,解决了异食癖难题。

  在推进畜牧业现代化的同时,李海利始终坚守生态底线,开创生物防治新路径。

  李海利在基层调研中得知不少养殖户被蜱虫所困扰。“牛羊梨形虫病是危害哈密肉牛、肉羊养殖的重大疫病,而蜱虫是主要传播媒介。”李海利说,传统化学防治方法不仅污染环境,还容易产生耐药性。

  为此,他带领研发人员开展生物防治研究。历时近两年,团队成功研发出高效安全的杀蜱生物制剂,填补了疆内蜱虫生物防治领域的研究空白。该制剂无毒无害,为梨形虫病源头绿色防控提供了科技支撑。

  科学发展畜牧产业,“输血”远不如“造血”。作为“小组团”援疆团队负责人,李海利组建7名博士专家团,建立“科技-产业-人才”三位一体帮扶机制,协调组织专家团队到哈开展培训,将先进技术、管理理念等引入受援地。

  “来疆为什么,在疆干什么,离疆留什么”是李海利始终思考的问题。从实验室到牧场,从论文到产业,他正用科技之光照亮边疆牧区振兴之路。“科技兴牧的道路还很长,我将继续扎根边疆,用科技守护这片土地上的牛羊驼。”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责任编辑:严培瑜]
用户评论
0/800
发表

最新评论:

已经到底了!

快关注一些石榴号,每天知晓最新时事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

石榴云新闻客户端

主办单位:新疆日报社

营业执照注册号:12650000457601957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65120170002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新B2-2005000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3108311

新ICP备05001646号

举报热线:0991-3532125

涉未成年人举报电话:0991-3532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