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关万里行·遇见丨布茹玛汗·毛勒朵家训里写满“感恩”
2025-06-30 23:48:11 石榴云/新疆日报

记者头像为AI生成漫画像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张治立

  “现在的年轻人,一定要懂得感恩党和国家,珍惜眼前的幸福。你们看到的很多小小的事情,放到全国都是给老百姓办的大事情。”6月25日,“边关万里行——自治区成立70周年大型全媒体采访活动”采访团走进乌恰县吉根乡萨孜村护边员布茹玛汗·毛勒朵家中时,这位有着60多年护边生涯的老人说。

  布茹玛汗的家,在政府的帮助下不断翻新,成了帕米尔高原上有名的爱国戍边精神传承教育基地,每天都有人前来参观。在这里,参观者可以深切感受到在党中央的关心关怀下边境地区的发展变化,触摸到布茹玛汗用最朴素的方式表达最深沉的爱国情怀,还能聆听到布茹玛汗长挂嘴边的“感恩”和“护边”的家训。

6月25日,布茹玛汗·毛勒朵讲述自己的戍边故事。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张治立摄

  “我12岁就跟着妈妈在冬古拉玛山口巡边护边。妈妈教育我,是共产党让我们过上了好生活,我们要学会感恩,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也算对党和国家的回报。”布茹玛汗的二儿子麦尔干·托依齐拜克对记者说。

  把自己的事情做好,是什么事情?护边经历多起来后,麦尔干理解了妈妈经常告诫他的这句话,明白了巡边路上妈妈为何常常在石头上刻下“中国”二字。

  今年52岁的麦尔干有一个哥哥、一个弟弟、两个妹妹,他们都是护边员,他们的配偶也都是护边员,是边境线上妥妥的“护边员之家”。在孩子们心目中,妈妈布茹玛汗说的话很有道理,做的事值得周围人佩服。以坚持刻“中国石”为例,布茹玛汗说的理由是在边境线的石头上写上“中国”,中国的老百姓看到了心里踏实,外国人看到知道到中国地界了。

  爱国戍边精神传承教育基地的一面墙上,张贴着布茹玛汗许多老照片,其中有布茹玛汗父母的照片和她19岁时的照片。在这几张照片跟前停留时,想到父母的教诲、想到那个年代的艰苦,再看看现在获得的这么多荣誉、看看今天的幸福生活,布茹玛汗眼泪止不住地流。

  原来,布茹玛汗的父亲是孤儿,自幼和兄妹靠放牧谋生。解放军多次给她家送来粮食,她的父亲教育孩子们要感恩党、感谢解放军。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下,这份感恩深深印刻在布茹玛汗心中。

6月25日,布茹玛汗·毛勒朵的二儿子麦尔干·托依齐拜克在老照片前回忆和妈妈的巡边护边经历。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张治立摄

  “1961年,年仅19岁的布茹玛汗得知吉根乡需要护边员,她毫不犹豫地报了名,从此开启了长达60多年的护边生涯。”爱国戍边精神传承教育基地讲解员贺骅芳介绍。贺骅芳是一名西部计划志愿者,2022年毕业后来到乌恰县吉根乡后,被布茹玛汗的故事深深打动,决定扎根祖国领土最西端的乌恰县奉献青春。

  吉根乡党委委员、宣传委员林凤祥告诉记者,在布茹玛汗的教育下,她的五个孩子和孩子的配偶都是护边员,孙辈有的当上了边境警察,有的在边境村当村干部。这个“护边员之家”有多名党员, 今年“七一”,乡干部不仅要到布茹玛汗家开展慰问活动,还要邀请老党员布茹玛汗参加“七一”活动。

  布茹玛汗家训,不仅是她小家里的家训,也是乌恰县护边员队伍的“大家”家训。虽然已是83岁高龄,她每月仍坚持到边防派出所、边防检查站去宣讲。她常对护边员说:“现在你们的工作条件太好了,政府建设的有休息和做饭的地方,配有服装、摩托车,还发放护边员补贴等,你们要懂得感恩,要以更多的付出作为回报。”

  同时,布茹玛汗也热情地邀请护边员们到她家做客,她说:“政府把我的房子建这么好,这不是我一个人的房子,是大家的房子。你们就把我的家,当成自己的家。”

  【相关专题】

  边关万里行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责任编辑:刘新草]
用户评论
0/800
发表

最新评论:

已经到底了!

快关注一些石榴号,每天知晓最新时事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

石榴云新闻客户端

主办单位:新疆日报社

营业执照注册号:12650000457601957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65120170002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新B2-2005000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3108311

新ICP备05001646号

举报热线:0991-3532125

涉未成年人举报电话:0991-3532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