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又到一年话别时。在祖国的西北边陲,一群年轻的身影正收拾行囊,回顾他们用三百多个日夜倾情书写的“支教答卷”。他们,是服务于新疆广袤大地上的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三尺讲台是他们的舞台,青春与热血是他们的笔墨。这一年,他们用行动丈量责任,用真情传递希望,用文化架设桥梁,用爱心守护梦想,在天山南北谱写了一曲曲动人的青春乐章。
春风漫过天山麓
北京大学研究生支教团 王年廉
北京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成员王年廉(前排左五)在滑雪课后与学生合影。
接过北京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的旗帜,我追寻着前辈的足迹,在新疆的广阔天地间,用热爱与汗水续写志愿故事。乌鲁木齐县庙尔沟中学成了我的起点。初登讲台,四十多双好奇又略带羞涩的眼睛望过来,让我手心微微出汗。好在孩子们的热情互动,让我们的初见在愉快中落幕。
面对新科目、新学情,我迎难而上:梳理知识点、一遍遍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积极参与教研活动等,我掌握了更多的教学技巧,对课堂节奏的把控能力也不断提升。在带七年级数学时,我习惯性地认为讲解基础概念不过重复定义即可,作业反馈却泼了冷水。一位经验丰富的教师适时提醒我说:“教他们从九十九到一百很难,但更难的是教孩子如何从零走到一,老师要做的是用孩子能听懂的语言上课。”于是在我的课堂上,课本上高度概括的定义逐渐拥有了更多色彩,唯有打通彼此的思维屏障,课堂才能迸发出新的活力与生机。
站稳讲台后,我常想:除了知识,还能带孩子们看多远的世界?国际数学日,我们一起探索神奇的π,用网络程序在前两亿位数字中搜寻他们的生日密码。课堂之外,我们更将志愿精神延伸,组建“爱心图书室”志愿服务队,与小志愿者一起守护书香;发动更多北大学子,与庙尔沟中学孩子展开书信交流,分享学习方法、大学生活和未来畅想。结合个人所长,联动北大资源,我们努力为孩子们勾勒一个多彩而充满可能的未来图景。
新疆的日子已融入记忆,密密麻麻的备课本、孩子们纯真的笑脸与偶尔的顽皮、夜空下清晰的北斗……我尝试倾听这片土地的呼吸,体验独属于这里的经历。这片大地也以它的辽阔与深情回赠我、重塑我。临别之际,惟愿将知识与热爱的种子深埋于此,静待它们在天山脚下,与万千生命一同长成坚韧的春天。
愿天山的星光,洒向大江南北
北京大学研究生支教团 钱龙
北京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成员钱龙(左一)在给学生讲解习题。
2024年8月,我以教师身份重返天山北麓的乌鲁木齐县庙尔沟中学。5月的教学见习尚历历在目,身份的转换带来了沉甸甸的责任。
我的支教首站是高三化学。面对基础各异的学生和高考的压力,初登讲台的我倍感挑战。看到台下困惑的眼神,心中不安更甚,唯有加倍努力:系统学习拓展知识、反复观摩名师视频、与年级老师深入交流学情……在教学实践与不断学习中,我这个“小白”努力成长着。
参与学校教研活动,走进其他老师的课堂,让我获益良多。结合庙尔沟中学学生实际,我调整教学方式和难度,精心制作了适合他们的二轮复习资料,取名“常为新”,愿我的学生,常为新,不断前进,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材。
和我一起来到庙尔沟中学的,还有来自宁夏、山西、陕西、福建、湖北、海南的伙伴,我们跨过祖国万里河山,相聚在乌鲁木齐这片热土。这一年在教学中,我们积极响应学校的工作安排,在最需要的岗位上发光发热,从初一到高三,每个年级都出现过我们的身影。
依托北大平台,我们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联合其他支教团体举办普法、志愿服务精神宣讲等讲座,将北大的知识资源引入学校。学好知识,全面发展,是我们对每个孩子最深的期许。
从去年盛夏带着行李到来,历经秋叶金黄、松柏立雪、春风化雨,转眼又是离别季。带走的,不仅是行囊,更有对这片土地和每个人的深深思念。未来归期未定,惟愿老师们安康顺遂,愿我的学生们前路光明,如天山的星光,遍洒塞北江南。
不啻微光,造炬成阳
长春中医药大学研究生支教团 马艳超
长春中医药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成员马艳超(前排左三)与学生合影。
2024年7月的盛夏,我踏上了这块神奇的土地,从尉犁县第一小学开启了我的支教征程。初见尉犁的天空,果然如学长学姐所言,壮美得令人震撼。
从大学校园到三尺讲台,理想中的名师网课、多彩活动、趣味课堂浮现在我的脑海。然而现实却让我一度手忙脚乱,“学生听话吗?”“今天生气没?”“怎么教更好?”……成了伙伴间最热的话题。
每天早早到校,批改、订正、谈心……课间常忙得喝不上一口水。晚上回到宿舍,手机电量竟还充足,这才真切体会到教师的不易。我教一年级数学,深入备课发现,新版教材难度提升,网上资料大多“水土不服”。纸上得来终觉浅!于是,我沉下心来,研究练习册和试卷,梳理重难点考点;结合经历修改课件,加入趣味元素;虚心请教有经验的教师,探讨教学方法。课堂从最初的无人回应,到渐渐响起“老师,我想答!”看着孩子们越来越自信,作业本上的错误越来越少,那份欣慰与自豪油然而生。
教师节那天,孩子们排成一行,稚嫩的脸庞洋溢着纯真与期待,每个人的手中都紧握着各式各样的鲜花。我接过花束,感受到的不仅仅是花朵的芬芳,更多的是沉甸甸的责任与期望。我会将这份感动转化为动力,继续投身于教育事业,用知识的光芒照亮孩子们的前路,正如他们用最质朴的方式,照亮了我的支教旅程。
日常教学外,我还组建了“中华经典朗诵社团”。除了知识,我更希望给予孩子们发现美的眼睛和追梦的勇气。看着社团里曾经羞涩的孩子,如今能自信地站在全校师生面前领读,这份蜕变是孩子们的努力,也是我支教价值的最好注脚。我愿将更多爱与智慧,挥洒在这片热土。无数微光因西部计划汇聚于此,未来时光,我将继续与孩子们在热爱中共同成长。
“疆”青春种进塔克拉玛干
四川农业大学研究生支教团 林文
四川农业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成员林文在问勇路为学生讲述陈祥榕的事迹。
“用一年不长的时间,做一件终生难忘的事。”初到墨玉县第四小学,孩子们的热情可爱让我信心满满。但真正站上讲台,迎接我的却是沉默。向本地老师取经、让学生写下期待、找资料、补基础、教方法、课上集体纠音、课后单独辅导……功夫不负有心人,孩子们的成绩终于有了可喜变化。
在塔克拉玛干沙漠“锁边合龙”地带,十万株玫瑰傲立黄沙,蔚为壮观。而作为一名“园丁”,我也在悉心浇灌着53朵独一无二的“小玫瑰”。每朵花的绽放都不同。那个总爱低头、从不举手的小女孩,在一次次的鼓励下,开始主动发言,作业也越写越好。当她拿到“作业进步奖”时,那灿烂的笑容无比动人;平时调皮的男孩,在足球场上却全神贯注、闪转腾挪,面对高年级也毫不怯场……每一点改变,每一次进步,都如同玫瑰悄然吐露芬芳。守护每朵花在属于自己的春天盛放,是我最幸福的使命。
和田的夜空,星辰浩瀚醉人。但比星辰更璀璨的,是孩子们眼中对知识的渴求和对未来的憧憬。从好奇追问“研究生是什么”,到科普活动上专注的眼神;从为圆明园历史落泪,到在问勇路仔细擦拭英烈展柜的白霜;从看到AI梦想照时的纯真笑容,到街头夜市唱响《爱我中华》的童声……当有孩子说出“我想当老师,回来教更多学生”时,我无比坚信:这些孩子眼中闪烁的光芒,就是和田未来最灿烂的星河!而教育,正是点亮星辰的火种。何其有幸,我正与这未来最璀璨的星辰同行。
大漠深处,千年胡杨见证着一代代青春奉献边疆。能在如此壮美的篇章中写下属于自己的一行,何其有幸!终有一天,星辰之下,玫瑰会在更广阔的天地绽放。在这风沙掠过的时光里,我将希望的种子连同自己的青春,一同种进了塔克拉玛干。
青春绽边疆 共绘团结景
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博乐分队)王新宇
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成员合影(从左至右依次为王新宇 陈茜 王域宇 王乃玉)。
服务期间,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博乐分队走进博乐市边境经济合作区,为农民工子女开展周末辅导。成员们化身耐心的引路人,俯身倾听、并肩而坐,用温和话语打破隔阂。发现作业错误,便循循善诱,从知识点讲起,帮助理解改正。点滴关怀下,课堂氛围悄然转变:孩子们从沉默不语到踊跃提问,作业完成后还主动找老师“加餐”。
为了方便交流,成员王新宇和孩子们在书本上互签名字。歪歪扭扭的字迹,写满的是信任与认可,更是不同民族师生间情谊的悄然生长。
成员王域宇担任高一(8)班副班主任。他分享自身经历,梳理学习思路,耐心答疑解惑,更用心倾听烦恼、分享喜悦,成为学生们信赖的“树洞”。
如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校园绽放?成员王乃玉精心打造“云游文化中国”课程。湘绣、皮影、扎染、北京非遗、中医知识……内容丰富多彩。借助网络,她带领学生们“云游”壮美山河,领略各地文化风情。这堂文化盛宴,不仅激发了热爱,更深植了文化认同。
作为心理健康教师的成员陈茜,深知面对多民族学生,心理课不能照本宣科。她创新设计互动课堂。“发现闪光点”活动中,游戏互动、贴心话语、温暖拥抱,给予孩子们勇气,也驱散了自卑的阴霾。
时光流转,爱与温暖从未停歇。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博乐分队的成员们,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默默耕耘。他们用教育的温度、文化的厚度、情感的浓度,在孩子们心中深植下民族团结的种子。深信这些种子,必将在爱的滋养下,长成参天大树,在边疆大地绽放出最绚丽的花!
一年时光飞逝,离别在即。研支团成员们带走了成长的深情,留下了希望的火种。微光成炬,照亮心田;希望生根,静待花开。一届届青春接力,传递知识与热爱。聚散皆是星火,此刻作别,前路皆光。被点亮的“小星辰”,终将闪耀未来星河。石榴花开别样红,青春作别情更浓。这片土地,永远铭记着他们用一年时光写下的,关于爱与希望的生动注脚。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