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敢相信吗?你见过这样的景象吗?”近日,一条“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小麦丰收”的视频火了,视频中,自媒体博主“我是沙漠燕子”站在昆玉市14师224团八连金黄的麦田里,兴奋地分享着这片沙漠绿洲的丰收景象。短短几天,这个视频就获得十万多网友点赞。
“沙漠燕子”叫马艳,来自河南商丘,“其实我算不上治沙人,是个宣传者。”马艳笑着说,她原本是来新疆帮叔叔卖红枣的——叔叔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老职工,在沙漠里种了二十多年地。去年冬天,看到叔叔在网上卖枣不太顺利,马艳就决定来新疆帮忙。
跟着叔叔在田间地头跑得多了,马艳渐渐被兵团人治沙种地的故事打动,开始用手机记录下这些被大家认为“不可能”的画面。从最初简单的随手拍,到现在有意识地记录治沙过程,“我想宣传沙漠种植的所有植物,还想探寻治沙背后的故事。”马艳说,她的短视频账号“我是沙漠燕子”很快火了,网友说:“谢谢燕子让我们知道祖国的沙漠还能变成花园。”
在沙漠里种庄稼,听起来像天方夜谭,但勤劳智慧的兵团人已经摸索出了一套成熟的治沙模式。马艳用“三个阶段”概括了这一过程:首先在扎“草方格”,锁住沙漠边缘;其次栽防护林,选用耐旱、抗风沙的沙漠植物;最后平整土地,通过科学施肥等方法改良沙地,种上经济作物或者庄稼。
沙漠种植的最大难题是水。和田地区年降水量不足50毫米,蒸发量却高达2000毫米以上。如何解决灌溉问题?“全靠滴灌。”马艳说,“统一埋了水管,打深水井,把天山雪水引过来。”兵团采用智能化滴灌系统,水泵一开,水便顺着滴灌带精准渗入作物根部,最大限度减少浪费。 “以前更苦,老一辈兵团人挖渠引水,全靠人力。”马艳感慨道,“现在条件好了,但水依然是沙漠里最金贵的东西。”
今年五月,昆玉市7.38万亩土地开发建设项目的田间道路、灌溉工程等也已基本完成,陆续投入使用。去年以来,她已经看到这片土地里小麦、葵花、油莎豆等粮油作物种植成功,“(也许)在五十年以后,整个塔克拉玛干沙漠都会变成祖国的粮仓!” 马艳说。
如今,马艳和叔叔的团队在新承包的沙地上开始了新一轮耕耘,她计划用视频记录从平整土地到丰收的全过程。“新疆的治沙人真的是在一点一点改变沙漠。”她说自己还有个更大的愿望:通过短视频和电商,让更多人了解新疆的治沙成果,并帮助兵团农产品打开销路。“哪怕是通过短视频宣传出去,让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到沙漠治理的事情。”
监制 张晨
记者/制作 热孜万古丽·阿不都热合甫
素材由马艳本人提供 部分画面来源于央视网 央视新闻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