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张治立 通讯员 叶锡挺
“医生,你看看我今年的体检报告,我的血脂一直偏高是为什么呀?”“医生,我的眼睛风一吹就疼,看东西模糊是怎么回事?”……10月21日,当浙江援疆“医疗大巴扎”走进石油物探——中石油2023年度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温宿凸起及周缘托木Ⅰ期三维项目驻地时,在此从事油气勘探作业的工作人员围过来咨询。
10月21日,浙江援疆“医疗大巴扎”义诊活动中,援疆医疗专家为油气勘探工作人员义诊。叶锡挺 摄
该项目位于阿克苏地区温宿县境内,覆盖面积500平方公里,作业区大部分位于“无人区”,东部的北喀山更是人迹罕至。这也是浙江援疆“医疗大巴扎”实施以来,走进的位置最偏远、条件最艰苦的区域。
阿克苏地区第一人民医院院长、浙江省第十一批第一期医疗人才“组团式”医疗队领队张雅萍介绍,浙江援疆“医疗大巴扎”,是2016年浙江省医疗人才“组团式”援疆医疗队结合新疆实际情况推出的帮扶举措。7年多来,浙江援疆医生走出医院,深入乡村、边远牧区,走进百姓家中,累计开展义诊活动2100余场,出动援疆医生近万人次,惠及各族群众21万余人,免费发放药品近百万元。
10月21日,浙江援疆“医疗大巴扎”义诊活动中,援疆医疗专家在为油气勘探人员义诊。叶锡挺摄
在项目驻地,油气勘探工作人员看到,浙江援疆“医疗大巴扎”的服务车可不是一般的大巴车,而是配备有厢式X射线机、全数字化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系统、远程音视频会诊系统等先进设备的大巴车。
送上门的“医疗大巴扎”诊疗科目也很全面,来自阿克苏地区第一人民医院的20名援疆医生,按照消化内科、康复医学科、眼科等18个专科依次排开,临时组建了一个全科专家门诊。他们详细查看油气勘探工作人员的体检报告,结合工作人员对自身身体情况的描述判断和病因,给出下一步治疗方案和注意事项。
在项目驻地进行两个多小时的义诊后,“医疗大巴扎”开进了项目地表难度最大的区域——北喀山。这里光秃秃的山坡谷地上,散落的一顶顶帐篷是油气勘探工作人员的起居室、厨房和餐厅。在这里,油气勘探工作人员的生活物资都是从外面运来的。
10月21日,浙江援疆“医疗大巴扎”义诊活动中,援疆医疗专家在为油气勘探人员义诊。叶锡挺摄
看到援疆医生热情耐心地义诊,并留下药品交代一些注意事项,油气勘探工作人员感到送上门的“医疗大巴扎”很暖心。“这个活动让我们在工地就能享受专家服务,非常感谢。”55岁的工作人员舒乾银说。他从事油气勘探工作十余年,由于长期搬钻机,有较严重的韧带拉伤。
这次“医疗大巴扎”义诊活动,共为200余名油气勘探工作人员提供健康服务,其中与9人对接了进一步治疗和手术。“下一步,我们将对这里全部员工进行健康服务,对接每一个人的治疗方案,开辟绿色通道,全力保障油气勘探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张雅萍说。
在一次次“医疗大巴扎”义诊活动中,援疆医疗队专家和受援地医务人员以结对方式或师徒方式,一同为百姓送医送药,接地气的“传帮带”中,让受援地医务人员学到了新的医疗理念和技术。
10月21日,浙江援疆“医疗大巴扎”走进石油物探后合影。叶锡挺摄
张雅萍说,浙江援疆“医疗大巴扎”已从最初较为单一的送医送药,扩展到健康体检、疾病筛查、远程诊断、送浙救治、回阿康复、资金援助、定期随访等全流程健康管理模式。现在,越来越多的援疆医生加入进来,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在受援地共享,不断扩大“传帮带”范围,用实际行动为受援地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贡献浙江力量。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