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杜建辉
“爸爸,新疆的星星是不是比河北的更亮呀?”2019年11月20日,7岁的儿子仰头问孙凯时,他正与妻子董坤岳一起填写援疆申请表。如今,当年那个仰着小脸追问星辰的稚嫩男孩已长成懂事少年,而这段跨越五年半的援疆岁月也即将画下句号。时光让那段关于“星星”的对话成为孙凯夫妻心中与新疆教育紧紧相连的温暖记忆。
2020年4月,孙凯与董坤岳带着孩子从河北省沧州市来到轮台县第一中学,分别担任初中语文和历史老师。这对“教育夫妻档”迅速投入角色,在三尺讲台上开启了双向奔赴的育人征程。
教室里,孙凯的语文课总能传出阵阵笑声。讲《愚公移山》时,他把课桌垒成“太行山”,学生们扮演“愚公家族”在“山”间穿梭。课后,学生图玛热・托乎提尼亚孜追着问:“移山真的需要子子孙孙吗?”他翻开《史记》,指尖划过张骞通西域的记载:“你看,这位‘西汉愚公’用一生凿通西域,不也是在搬‘大山’吗?”沉浸式教学使全班的语文成绩跃居全校榜首。
2021年,“孙凯援疆语文名师工作室”挂牌成立。这几年,孙凯不断完善工作室建设,为轮台县打造出一个教育类工作室的范本。他带领团队开展专题研讨,将学术课辐射至全县教师,使工作室成为轮台语文教学的“智囊团”,教研成果逐步惠及全县学生。
6月17日,河北省沧州市援疆教师董坤岳在课间辅导学生,讲解知识点。肖颖圣 摄
妻子董坤岳的历史课堂同样活跃。
“董老师,您怎么比本地人还熟悉轮台?”青年教师常好奇追问。董坤岳的笔记本里,记满轮台县10多所学校的教学痛点:“刺史与节度使混淆”“地图教学缺失”。2021年春,她用两个月时间跑遍轮台各校,两万字听课笔记凝练成“备课十要素”,成为全县教研讲座中交流探讨的一手资料,串起了从课堂实践到教研创新的完整链条。
6月20日,河北省沧州市援疆教师孙凯(左)与同事阿比丹•阿卜力孜讨论课堂授课难点。肖颖圣 摄
教育不仅在课堂,更要走进学生的内心。2020年11月,孙凯创办了红石榴剧社。他创作的2万字话剧《愚公移山》被红石榴剧社搬上舞台,当30多个孩子喊出“子子孙孙无穷匮也”时,灯光下,他们眸光灼灼如星,那些关于“坚持”与“远方”的种子,早已随着剧情生根发芽,在轮台的土地上长成了文化认同的小树。这部话剧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全疆中小学话剧展演评比”中荣获初中组一等奖,使红石榴剧社成为轮台县首支获此殊荣的校园剧社,更带动轮台县6所学校相继成立戏剧社团。
2022年底,孙凯夫妻援疆三年已满,当孩子们得知他们即将结束援疆工作返回河北时,自发组织了一场告别会。学生们流着泪挽留:“孙老师,您让我爱上了语文,真希望您能留下来一直教我们。”“董老师,您是最懂我们的,我永远都是您的学生。”面对学校师生的再三挽留,夫妻俩再也无法割舍,他们郑重选择:再赴轮台,又是三年!
教育不仅在课堂与舞台上,更在生活的点滴之中。2023年3月,重返轮台的孙凯第一时间踏入学生娜则莱·艾尼的家门,送上精心挑选的书籍。娜则莱捧着书眼眶泛红:“老师,真没想到您回来第一件事就是来看我,做您的学生太幸福了!”这些质朴的话语,饱含着师生间的深厚情感。
2024年,学生凯迪日耶・阿不来提毕业时,给孙凯寄来一件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衬衫,信中写道:“孙老师,好怀念那些排练的日子,是您让我自信阳光。”原本性格内向的凯迪日耶,自打参演话剧后,判若两人。
2023年4月,河北省沧州市援疆教师孙凯(右三)带领红石榴剧社学生在杏林里彩排古典诗词短剧。图片由沧州市援疆工作前方指挥部提供
董坤岳对历史文化的深耕,从未局限于校园之内。2024年岁末,在西域都护府博物馆开馆前夕,由于博物馆讲解员历史专业底子薄弱,她接下“火线任务”,上午在课堂为学生讲授历史课,下午便扎进博物馆为讲解员“补课”。从西域都护府的历史渊源到文物背后的典故,她逐字逐句打磨解说逻辑。“听了董老师的课,解说词才有了深度。”讲解员排日代・帕尔哈提感慨道。
2024年9月,河北省沧州市援疆教师孙凯、董坤岳夫妻与红石榴剧社学生合影。图片由沧州市援疆工作前方指挥部提供
暮色中的轮台县第一中学,红石榴剧社的诵读声穿透走廊。孙凯望着排练厅里跃动的身影,忽然想起5年前儿子问的“星星”。他说:“有人说援疆是奉献,可我们收获的更多,你看孩子们眼睛里的光,不就是最亮的星星吗?”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