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媒联动丨幸福像花儿一样——五自治区共看家乡新变化
2024-03-07 19:53:34 石榴云/新疆日报

  编者按

  天山脚下葡萄甜美、蟠龙社区山歌嘹亮、贺兰山边稻香鱼肥、嘎拉村桃花朵朵盛开、临潢家园13个民族一家亲……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习近平总书记审古今之变、察时代之势,作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原创性论断,为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民族地区各族干部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念更加坚定,呈现出经济快速发展、民生显著改善、民族团结进步、社会和谐稳定、边防巩固安宁的大好局面。

  万里河山、春风浩荡。又一次全国两会召开之际,《新疆日报》联合《内蒙古日报》《广西日报》《西藏日报》《宁夏日报》,推出《幸福像花儿一样——五自治区共看家乡新变化》联动报道。通过回访习近平总书记去过的部分地方,聚焦民族地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各项工作主线,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的生动实践,展示各族人民的幸福新生活、新面貌、新图景。

  内蒙古:续写荣誉史 绽放新风采

  内蒙古日报记者 冯雪玉 巴依斯古楞 魏那 见习记者 朱媛丽

  2月29日,赤峰市松山区兴安街道临潢家园社区活动室传来一阵阵悦耳的歌声,走进活动室,只见社区乌兰牧骑小分队正在排演歌舞。“我们排练的是迎接全国两会的新节目,街坊邻居们特别喜欢我们的表演。”队员马玉华自豪地说。这支乌兰牧骑小分队2020年组建,已经演出近百场,丰富了社区居民文化生活,增添了他们的幸福指数。

临潢家园社区工作人员与居民们举办党建活动。赤峰市松山区宣传部提供

  临潢家园社区有居民1.2万多人,多民族组成的家庭有1300多户,占到总户数的31%。社区内生活着汉族、蒙古族、壮族、回族、畲族、朝鲜族、达斡尔族、鄂伦春族等13个民族的居民,是典型的多民族融合聚居社区。

  2019年7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临潢家园社区考察,并亲切看望社区居民。几年来,临潢家园社区牢记总书记嘱托,着力促进各族群众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打造少数民族“家”服务特色社区,成为内蒙古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特色品牌。

  在社区活动室里,一堂别开生面的书法课正在进行。书法课学员众多,来学习的有老少中青不同年龄群体,学员涉及蒙、汉、畲等不同民族,为临潢家园社区居民架起了一座民族团结连心桥。

  这几年,临潢家园社区为更好地服务各族居民群众,以“民族融合之家”为载体,以文化为桥梁,同心构筑各族群众共有的精神家园,促进辖区内居民在社区这个大家庭里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全力构建“民族团结一家亲”的社区环境。

  “作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临潢家园社区将继续加强社区治理,为各族居民群众营造和谐团结的社区氛围,让习近平总书记放心,让居民满意。”兴安街道党工委书记李梦醒说。

  社区是党和政府联系、服务居民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是争取人心、凝聚人心的重要一环。走进我区各个城乡社区,各族干部群众一起共建家园,齐心奔赴美好生活,幸福和谐的景象扑入眼帘。

  最近,一则好消息传到锡林浩特市爱民社区。通过积极创建申请,该社区从全区入选的28个社区中脱颖而出,获得2023年“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称号,为进一步健全完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更好适应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做出有益尝试。

  2014年1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锡林浩特市楚古兰街道爱民社区,察看社区卫生服务站、超市、便民服务大厅,同居民们亲切交谈,了解社区党组织关心困难群众工作和节日期间市场供应情况。

  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全力为群众排忧解难。10年间,爱民社区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致力于创建环境优美、设施便利、服务完善、秩序良好、管理有序、关系和谐的宜居温馨社区。同时,坚持以服务发展、服务民生、服务党员、服务群众为重点,以创建“关爱服务”型社区为目标,不断完善社区服务功能,拓展服务方式,切实提高为民服务实效。

  “我们社区家庭卫生服务队为65岁以上老年人提供免费体检、上门巡诊、慢性病管理、健康指导等家庭医生签约式服务,我们岁数大了,在家就能享受到这样的关怀,我感觉特别幸福。”爱民社区居民马东平开心地说。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社区是基层治理的末梢神经,与群众的幸福感息息相关。近年来,我区饱蘸惠民生、增福祉的笔墨,奋力绘就社区治理和美画卷。2023年,我区深入推进“新时代新社区新生活”服务质量提升行动,使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覆盖率达到100%,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在党的光辉照耀下,内蒙古2400多万各族人民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并肩携手,踔厉奋发、勇毅前行,正在为完成好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内蒙古的五大任务和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两件大事努力奋斗,用实际行动把“模范自治区”金字招牌越擦越亮,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绽放内蒙古风采。

  新疆:种好甜蜜果 拓宽幸福路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任春香 张瑞麟

  2月26日是星期一。一大早,乌鲁木齐市天山区二道桥街道固原巷社区响起嘹亮的国歌声,老党员、大学生、辖区商户、辖区单位代表、社区工作人员等500余人齐声高唱国歌。

  “各族居民都自发参加升国旗仪式,我每周都参加,每次都热血沸腾。社区是个团结温馨的大家庭,大家聚在国旗下,同唱一首歌,共爱一个家。”居民阿布来提·吐尔逊说。

2023年9月26日,乌鲁木齐市委办公室驻天山区黑甲山街道跃进街南社区工作队联合社区,开展“庆中秋迎国庆·共筑美好家园”主题活动,各族干部群众欢聚一堂,共同制作月饼喜迎中秋佳节。孙振嵩摄

  2022年7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走进固原巷社区,同社区各族群众亲切交流,了解开展便民服务、老年人和青少年文化活动等情况,亲切的关怀令大家倍感温暖和鼓舞。社区工作连着千家万户,一年多来,社区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在创新推进社区治理精细化、多元化、智能化方面取得了新突破。

  固原巷社区党总支书记张耀文说,围绕群众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社区建立“三项清单”,为居民提供精准化服务。聚焦“一老一小”,社区不断引进新的服务项目,满足居民多样化需求。各族居民在共居、共学、共事、共乐中交往交流交融,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社区百家宴已办近10年,除夕夜为高龄、独居、空巢老人张罗年夜饭整整12年,15分钟便民服务圈建好了,300余平方米的综合居民活动中心改造升级,舞蹈班、京剧班、书法班等多种兴趣班供孩子免费学习……丰富多彩的社区活动,让居民乐享幸福生活。固原巷社区星光老年合唱团团长冯燕香说:“总书记来过社区后,报名参加合唱团的人更多了。最近我们学了新歌,想唱给更多人听,用歌声传递幸福。”

  幸福歌声唱出各族群众红红火火的好日子。春节刚过,在吐鲁番市高昌区亚尔镇新城西门村,吐鲁番丝路明珠农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里已是一派繁忙景象。

  “我们已经开始紧锣密鼓地赶订单了,争取新春生产‘开门红’。”该公司总经理王永旭介绍,公司员工都是村里村民,就近就业带来的便捷和稳定的收入让大家干劲十足。

  2022年7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城西门村视察时指出,要巩固拓展好脱贫攻坚成果,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推动实现农村更富裕、生活更幸福、乡村更美丽。一年多来,新城西门村全体干部群众努力推动村里的产业实现新发展,村容村貌更漂亮,村民增收致富的劲头更足、热情更高。

  “我们持续在延长葡萄产业链上下功夫,同时加快发展旅游业和肉鸽养殖业,现在村里的创业就业环境好,村民的积极性很高,为了实现村集体收入和村民人均收入双增长目标,我们正在共同努力。”新城西门村党支部第一书记聂昭宇说。

  如今,每周都有多个研学团来村里参观,村里安排了党群服务中心的干部,为参观者介绍新城西门村在党建引领下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深入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等方面的典型经验。

  “我们的目标,是把新城西门村建设成新疆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样板村,让乡亲们的日子越来越红火。”聂昭宇说。

  小葡萄酿出甜蜜新生活。如今,夜游葡萄沟、炫彩灯光秀、歌舞美食季、个性化民宿……吐鲁番市葡萄沟不断丰富的旅游业态每年吸引着上百万游客。

  2022年7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吐鲁番市葡萄沟视察时强调,吐鲁番美丽富饶、瓜果飘香,这是大自然的馈赠。要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打造富民产业。

  作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葡萄沟景区管委会在打造富民产业时,首先考虑发展成果由群众共享、推动村民就业创业和增收的问题。随着景区的发展和不断完善,现在,葡萄沟里开民宿、农家乐的居民越来越多,还有不少人走进景区就业,或者销售当地特色农副产品。

  “每年都会有世界各地的游客来玩,景区里的生意很好。”吐鲁番市高昌区葡萄沟街道葡萄社区居民谢依旦·沙塔尔在景区的大型农副产品销售店里销售干果,现在他学着在线上销售,谈到今后的收入,他信心满满。

  “我们正在持续丰富旅游业态,增加游玩项目,引入非遗文化,进一步提升葡萄沟景区整体风貌和品牌影响力。希望借葡萄品牌之力,用一颗颗葡萄串起农文旅融合产业,让更多的人在家门口吃上‘旅游饭’,实现增收。”新疆文旅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吐鲁番事业部副总经理、葡萄沟景区负责人张明明说。

  广西: 齐唱“嘹嘹啰” 共享好生活

  广西日报记者 乔晓莹 孟振兴 卢彬彬 李晟

  “那天你问我,幸福是什么?我想悄悄告诉你,幸福是首歌。嘿嘹嘹啰,嘿嘹嘹啰,嘿幸福嘹嘹啰……”2月28日上午10时许,一曲《幸福嘹嘹啰》飘扬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良庆区蟠龙社区,歌曲创作者、广西文化旅游推广大使赵羽正在与社区群众一起欢唱。歌者的热情吹散了初春的寒意,让记者真切感受到各族一家亲的融融暖意。

  “这首歌本身就是民族团结的结晶。”赵羽是生活在广西的满族人,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民族音乐的创作,在八桂大地的千村万寨收集了上千首原生态山歌。在良庆区那马镇坛板坡等地采风期间,赵羽领悟到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壮族嘹啰山歌”的魅力,他将传统山歌文化与现代流行音乐有机结合,创作出了这首曲调优美、特色鲜明的《幸福嘹嘹啰》。

在南宁市良庆区蟠龙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文体活动室,广西文化旅游推广大使、社区志愿者赵羽(中)和社区群众排练极具地方特色的歌曲《幸福嘹嘹啰》。广西日报记者 梁凯昌摄

  2023年12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到蟠龙社区视察期间,赵羽就与社区居民一起弹唱《幸福嘹嘹啰》。龙年春节前后,《春天的旋律·2024》跨国春晚依托46家国内外媒体和相关机构将这首歌向海内外传唱。“今天我回到熟悉的蟠龙社区,与这里的各民族同胞一起用音乐诠释友谊、感受快乐,这种氛围很好、很温馨。”赵羽动情地说。

  民族团结不仅沁入了艺术家的创作,也融入了社区居民的日常生活。“蟠龙社区生活有汉族、壮族、瑶族、水族、回族、维吾尔族、朝鲜族等15个民族的同胞,少数民族人口占社区总人口的近1/3。”蟠龙社区党委副书记许玉君介绍,社区结合多民族“嵌入式”居住的特点,创新践行“136”工作机制,即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通过加强党的领导、织牢精神纽带、用好治理平台“三个抓手”,积极创造各民族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六共”条件,让各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每逢传统节日,社区都会组织群众唱歌跳舞、聚餐品茶,五色糯米饭、柠檬鸭、酸汤鱼、老友粉等各种特色美食在各家各户的交流中传播开来。“我是汉族,也能做壮族的特色菜,我爱人是仫佬族,汉字书法练得有模有样。”蟠龙社区艺术团骨干、现年74岁的何继荣老人说,“社区就像一个温暖的大家庭,有什么活动大家都积极参与。还有一个多月就到‘壮族三月三’了,这段时间我们要加紧排练节目,届时在舞台上‘一展歌喉’。”

  《幸福嘹嘹啰》还在传唱,民族团结带来的幸福生活也在不断延续。在来宾市兴宾区凤凰镇黄安优质“双高”糖料蔗基地,蔗农们早早开始了春耕生产,甘蔗种植农机在蔗田里来回穿梭,进行开沟、下种等作业,新一年的“甜蜜事业”正播下希望。

  “去年我们家甘蔗亩产达到7吨,按糖厂给我们520元/吨的收购价算,每亩地能赚3000多元,感谢党对我们的关心。”黄安村的壮族村民莫从平说。

  2023年初,投资超过50亿元的“国字号”水利工程——桂中治旱工程实现了通水,凤凰镇结合“双高”基地现有水利化设施,引治旱水流入基地,结束了这里种甘蔗靠天吃饭的历史。在水源充足的情况下,这里的甘蔗亩产量增加了1—2吨,直接为蔗农带来每亩近千元增收。

  为了使各族群众共同通过发展甘蔗种植产业走上增收致富的道路,凤凰镇还组织龙头企业、合作社等通过土地流转、服务带动、入股合作等方式,带动蔗农开展订单种植和科技创新,使蔗农在水、肥、药等方面的投入和耕种管收等方面的支出平均每亩节约成本约300元,每亩糖料蔗产出收入增加约700元。“我们世代居住在这里,不分民族一起生活、下地,早已融为一体。现在甘蔗产业这么好,大伙一定会把日子过得像甘蔗一样甜蜜。”莫从平信心满满地说。

  西藏:打造桃花源 掀起旅游热

  西藏日报记者 张猛

  初春时节暖意浓,嘎拉村里看变化。

  春节、藏历新年刚刚过去,年味还未走远,林芝市巴宜区嘎拉村又开始热闹了起来。嘎拉村红色研学主题教育展览馆游客不断,他们在展览馆内一件件展品前驻足,在展馆大屏幕播放的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嘎拉村的视频前仔细观看,感受这个高原小山村的美丽蝶变。

  2021年7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林芝市巴宜区林芝镇嘎拉村,听取嘎拉村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带领群众增收致富、提升基层治理水平等介绍,走进村便民服务中心、“绿色银行”兑换商店、卫生室等详细了解有关情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嘎拉村的美好生活是西藏和平解放70年来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的一个缩影,这里是民族团结进步之花盛开的地方。

  嘎拉村牢记总书记嘱托,奋力拼搏,积极进取,在乡村振兴道路上砥砺前行、争先出彩。

身穿各民族服饰的拉萨市第一小学学生正在参加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活动。西藏日报记者 潘多摄

  2月25日,记者来到嘎拉村,一片桃林已经冒出了花骨朵儿。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正带着十几名群众在桃林下忙碌地修剪、除草、捡拾垃圾。“3月是林芝桃花节举办的日子,那时候大批游客都会来到这里,我们趁着还有不少时间,赶紧把桃林整修一下,迎接游客来赏桃花。”一边干活,嘎拉村党支部书记边巴一边向记者介绍道。

  习近平总书记在嘎拉村考察时曾说“村桃花很美,这是老祖宗留下来的福利,送给你们一个桃花源啊。”

  难以想象,如今生活幸福美好的嘎拉村村民,在30年前还靠种地和砍伐树木维持生计,生活很困难,村里的1200多棵古桃树也没有被好好利用起来。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当地党委、政府以及援藏力量的帮助下,嘎拉村因地制宜,以“桃花源”景区为依托,打造“桃花旅游文化节”,开办民宿,种植养殖,发展乡村旅游业,成为“吃生态饭 走致富路”的乡村振兴示范村。

  总书记考察后,嘎拉村发展乡村旅游的思路更清晰、干劲更足了,村“两委”带领群众围绕嘎拉桃花源、农业综合体等项目不断探索生态价值转换路径,进一步拓展“旅游+”发展模式,开发民俗体验项目、推出周边文创产品、制作桃花特色美食,旅游产业链进一步延伸,游客体验感、满意度明显提升。“去年村里仅仅桃花节相关的收入就超过了300万元,每户村民分红10多万元,相信今年收入会更高。”边巴信心十足地说道。

  2月25日,正好是周日,几个孩子在家长们的陪伴下来到了嘎拉村红色研学主题教育展览馆,孩子们边看边和家长以及小伙伴们分享自己的新发现。

  2022年3月,嘎拉村红色研学主题教育展览馆正式开馆。“展览馆把村里丰富的资源作为教育的生动教材,让群众牢记总书记嘱托,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不断扩大红色研学的影响力,提升红色研学的魅力。”讲解员黄海芬表示,展览馆为各级党组织感悟领袖情怀、汲取奋进力量提供了有力支撑,每年吸引区内外超过400个党组织、2万余名党员干部群众和各地游客前来参观“打卡”。

  馆内采用老照片修复、老物件展陈、多媒体视频、电子立体沙盘、红外线感应灯罩等方式,歌颂党的恩情、讲好村里人的故事,并利用党员初心学堂、“笑脸墙”拍照留言系统和桃花实景打卡点等展项,增加了观众观展时的互动体验,实现“联展、联学、联训、联游”目标。通过开发文创套盒、桃花口罩等文创产品,形成产业链条,助推乡村振兴。

  嘎拉村里一栋栋气派而又敞亮的藏式民居被鲜花和果树掩映着,屋内家具家电俱全,自来水、网络入户,小汽车更是随处可见,村民们在村里就可以享受到现代化的生活。

  “这几年,我们牢记总书记嘱托,努力拼搏,如今村里除了发展旅游业,还组建了村运输队、建成了几家民宿、开发了水果采摘园等产业,村民们的收入越来越高,乡村振兴的脚步越来越快,越来越稳。”边巴笑着说道。

  不远处的尼洋河静静地流向远方,绿树桃花掩映的嘎拉村村民们又开始了忙碌幸福的一天。一幅乡村美、百姓富、产业兴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在这里徐徐展开。

  宁夏:擦亮“志愿红” 绘出小康景

  宁夏日报记者 张国长 闵良

  2月24日,雪后初晴。王兰花第一时间带领“兰花芬芳”的志愿者们投入社区的积雪清理工作。他们身穿鲜红的志愿者服装,手持铲子和扫把,或两两合作,或独自奋战,将路上积雪清理干净。

  如今,王兰花已是73岁高龄。2005年,她成立王兰花热心小组,至今已坚持志愿服务19年,累计募集爱心资金超过120万元,解决各类困难问题7000多个,调解各类矛盾纠纷600多起。2020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到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利通区金星镇金花园社区考察时,王兰花向总书记介绍了社区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情况。

王兰花带领志愿者走进居民家里了解社情民意。宁夏日报记者 张国长摄

  “00”后何慧昱是“兰花芬芳”的“老资格”。2021年,了解王兰花的先进事迹后她深受感动,便坚定了从事志愿服务的信念。“当时我就下定决心,要利用假期从事志愿服务活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传承雷锋精神,带动更多像我一样的大学生积极参与到志愿服务中来。”何慧昱说。

  利通区居民马晶以前是幼教老师,受过帮助后,她也决定去帮助他人,如今是志愿服务队助理。2024年春节前,马晶和几名志愿者给30户困难家庭送去米面油,双目失明的高宝玉紧紧拉住马晶,连连道谢。在吴忠市,这样的感人场景数不胜数。

  “总书记为我们的志愿服务点赞,我们一刻也没有忘记。”王兰花说,在该颐养天年、含饴弄孙的年龄仍奔波于志愿服务第一线,是总书记的嘱托给了她动力。

  3年多来,吴忠市干部群众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培育壮大“兰花芬芳”“红草帽”等38个志愿服务品牌,催生出“火焰蓝”“巾帼红”“小兰花”等一批志愿服务新生力量。此外,吴忠市有9个先进典型入选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有12个项目在全国获金银奖。截至2023年底,吴忠市注册志愿者达到31.42万人,占常住人口的22.7%。

  正如鲜艳的“志愿红”一样,即便是在大雪过后、春播之前的时期,走进银川市贺兰县稻渔空间农业产业园(以下简称稻渔空间),也会从奔跑的滩羊和兔子身上发现这片大地上的巨大变化和蕴藏的勃勃生机。

  稻渔空间位于宁夏贺兰县常信乡四十里店村,占地2600亩,由四十里店村一二三四社农民土地入股而成,是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的典范之作。2020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曾到稻渔空间考察。

  “我们牢记总书记嘱托,加快发展农旅融合的现代农业,积极探索如何解决好稻水矛盾。”稻渔空间负责人、全国农业劳动模范赵建文说。

  谈起变化,四十里店村一社的张淑英满心欢喜。她在稻渔空间已经工作13年,2020年以前,这里是每块1.5亩左右的小田块,高低不平、田垄众多。2020年冬季,借助国家土地整理项目,2000亩耕地被平整成整齐划一的大地块,小田变成大田,还新建了稻渔水循环系统,尝试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实施现代农业和智慧农业打下了基础。“现在这里一马平川,人工施肥、机器耕作都很方便,不仅风景更好了,我们的收入也更多了。”张淑英由衷地赞叹。

  在稻渔空间打工5年的内蒙古人刘春玲,感到这里的变化日新月异。2023年11月,刘春玲和爱人从大田组调到刚刚建成的日光温室工作。日光温室投资200多万元,安装有26个立体种植架,每个高架有20条卡槽,可以种植160盆鲜花或蔬菜。高架用涡轮涡杆减速机控制,可以360度低速旋转,以保证每盆植物都能接受充足的光照。刘春玲说:“稻渔空间是国家3A级旅游景区,每年接待20多万名游客,去年旅游收入接近700万元。我们种植了一些名贵鲜花,游客观赏的同时,觉得好也可以连盆买走。”

  在赵建文眼里,稻渔空间3年多最大的变化,还是让大家腰包鼓了起来。他告诉记者,稻渔空间2021年斥资1000多万元,建起28栋三代日光温棚,每个温棚占地2亩多,全部租给入股的社员种植蔬菜,每亩收入五六万元。而用土地入股的农民,分红从最初的每亩每年40元,涨到了如今每亩每年124元。此外,稻渔空间每年还给四十里店村提供50万元分红,用以壮大村集体收入。

  “总书记叮嘱我们始终要把保障农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我们时时牢记在心。稻渔空间的发展是共同发展,稻渔空间的富裕是共同富裕,这是我们不变的追求。”赵建文说。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责任编辑:梁丽]
用户评论
0/800
发表

最新评论:

已经到底了!

快关注一些石榴号,每天知晓最新时事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

石榴云新闻客户端

主办单位:新疆日报社

营业执照注册号:12650000457601957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65120170001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新B2-2005000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3108311

新ICP备05001646号

举报热线:0991-3532125

涉未成年人举报电话:0991-3532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