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丨“骏马”过处 石榴花开
2024-09-09 18:37:13 石榴云/今日新疆

  文学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对于坚定文化自信、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起着独特的“文以载道”作用。在中国文学的百花园中,少数民族文学斑斓多彩、别具风格,是中国文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第十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新疆3位作家(翻译家)获奖,他们的作品鲜明印证了民族文学的历史使命,深切展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越铸越牢。


  ● 刘萌萌/文

  7月31日,第十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评奖委员会投票表决产生了25部获奖作品和5名获奖译者。其中,新疆作家肉孜·古力巴依(塔吉克族)获长篇小说奖,艾布(东乡族)和玉苏甫·艾沙(维吾尔族)获翻译奖。

  历届骏马奖评选中,自治区近百位(次)少数民族作家(翻译家)获此殊荣,是获奖人数(次)最多的省份之一。他们把手中的笔和这片沃土紧紧贴合,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创作出一部部优秀的新疆题材文学作品,极大丰富了中国当代文学版图,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筑造民族团结的精神长城贡献了文学力量。

  用情书写锦绣文章

  阿来、马伯庸、马金莲、霍达……翻开历届骏马奖获奖名单,名家不少。骏马奖是由中国作家协会、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共同主办的国家级文学奖,设长篇小说奖、中短篇小说奖、报告文学奖、诗歌奖、散文奖、翻译奖,在繁荣民族文学创作、发展民族文学事业、促进各民族文学交流交融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

  “中华民族是由56个民族共同组成的大家庭。我国的悠久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灿烂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民族文学创作作为传承中华文化、凝聚民族精神的文学表达,具有特殊的重要性。”中国作家协会党组书记、副主席张宏森说,骏马奖的设立和评选,目的在于通过选拔、奖励和展示、推介少数民族作家的优秀作品,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新时代民族文学事业高质量发展,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

  宁夏作家阿舍的作品《阿娜河畔》获本届骏马奖长篇小说奖,阿舍以她生活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某农场为原型,多角度描写了边疆建设的壮阔事业和巨大变迁。“我出生于新疆塔里木河流下游的一个兵团农场,它从建设之初就是一个人文和谐、开放包容的中国样本。兵团农场由中国人民解放军转业官兵、当地群众、支边青年共同建设,从一开始便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多元文化共存的共同体。那里有放牧和耕种的本地人,有操着各种方言的北方人、南方人,有中东部文化的传承与推进,有绿洲文化的浸润与创新……”阿舍说,她感恩自己的生养之地,在这里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故事无时不在发生,也成为她创作的灵感。

《阿娜河畔》 资料图片

  8年前,新疆作家协会副主席叶尔克西·胡尔曼别克在南疆驻村期间,先后完成了《歇马台》《白水台》两部长篇小说的创作,获得两次骏马奖。提及这两部作品的创作初衷,叶尔克西说,这来自她对边疆牧区生活变化的真实感受,“驻村期间,我看到了一个又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有新疆农村牧区改革中,依靠勤劳努力和政府帮助摆脱贫困的牧民一家;有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代代相传奔波在边境一线,保卫祖国边防的护边员。”叶尔克西说,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捍卫了祖国统一、推动了历史进步,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中华民族共同体,也发生了许许多多值得倾听、思考、书写的故事。

  翻看历届骏马奖锦绣文章,大批少数民族文学家以本民族语言,用饱含深情之笔,共同书写着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强化着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

   民族团结旋律动人

  新疆大地上发生了许许多多动人故事,本届获骏马奖的新疆作家、翻译家将故事倾注笔端,斩获的殊荣也是新疆各族人民守望相助的生动写照。

  位于阿克苏市红桥街道红桥社区的王三街流传着一段民族团结佳话:清末,天津客商王福才在阿克苏收养了一个当地男孩,取名王三。王三跟随养父学习经商和中医,长大后回到阿克苏建了一个巴扎。他乐善好施、沉稳正直,积极组织参与抗日募捐活动。“多年来,这条街上的人们在生活中互相扶持、互相照应,亲如一家。”王三的后人王维汉说,维吾尔族谚语说得好:指甲和肉分不开。不管走到哪里,中华民族永远一家亲。

  根据这个真实故事,作家图尔贡·米吉提历时两年写成长篇小说《王三街》,由玉苏甫·艾沙担任翻译,在本届骏马奖中获翻译奖。书中作者对王三街的描写,让玉苏甫产生极大兴趣,他专门前往阿克苏市,在王三街整整逛了3天。“王三的故事在阿克苏妇孺皆知。在王三街的街头,有一家饭店与众不同——二楼专门设立了展厅,图文并茂地展示着这条百年老街的民族团结故事。这家名叫‘民族团结一家亲’的餐厅,吸纳辖区内57位居民就业,每年还拿出盈利的5%纾困解难。”玉苏甫说,王三街的故事是新疆各族人民守望相助的生动缩影,在新疆,各族干部群众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在祖国大家庭里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为什么这样红,哎红得好像,红得好像燃烧的火……”耳边回响起这段优美的旋律,你会想到什么?是“阿米尔,冲!”这句让人感慨万千的台词?抑或是阿米尔与古兰丹姆的爱情故事,还是军民守边维护祖国统一的艰苦卓绝?

  如今,它又有了新的涵义:今年骏马奖获评的5部长篇小说里,塔吉克族作家肉孜·古力巴依创作的长篇小说《花儿永远这样红》(维吾尔文),续写了一曲新时代的民族团结颂歌。

  书这样取名,是因为其故事情节与《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这首经典主题歌曲的创作过程紧密联系:1962年,长春电影制片厂准备拍摄电影《冰山上的来客》,为创作电影主题曲,我国著名作曲家雷振邦前往帕米尔高原采风,与塔吉克族牧民赛尔阿麦德结为兄弟,在他家住了约半年时间,两人建立起深厚的感情。几十年后,雷振邦之女雷蕾踏着父亲的足迹三次登上帕米尔高原,她也住在塔吉克族老乡家,向他们学打手鼓,听他们吹鹰笛。“半个多世纪以来,‘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传唱不息,采风时我更是屡屡被它背后的故事打动,某种程度上说,我希望小说《花儿永远这样红》是《冰山上的来客》的‘续集’。”肉孜说。

  一天傍晚,在麦盖提县巴扎结米镇阔什艾肯村一间普通的驻村宿舍里,落日的余晖洒到书桌上,映在新疆翻译家艾布的脸上,他正在伏案翻译一部名为《驻村日记》的作品。“当时我正在驻村,读了这部作品后深受感动,和作家产生了深深的共鸣,决定利用业余时间将《驻村笔记》翻译出来。”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突出位置,组织实施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力度最强的脱贫攻坚战。从广西罗城到南疆大漠,在这场令全世界刮目相看的脱贫攻坚战中,中国作家从未缺席,他们奔赴全国各地,用激动人心的、温暖的、有力的文字,为党和政府、为300多万扶贫干部与广大群众经年累月的奋斗历程,留下一份炽热而凝重的文学记录。《驻村笔记》就是其一。

  曾两次参加驻村工作的艾布,将自己代入进小说,看了一遍又一遍。“我印象很深刻的是广西都安瑶族自治县隆福乡隆旺村罗仕林的故事,从辍学务农,到去外省挖矿受伤截肢,再到通过政府‘贷牛还牛’产业扶持建起上百平方米的牛棚,他的经历就是在脱贫攻坚历程里个体生命的真相,《驻村笔记》里所蕴含的顽强不懈的奋斗精神、追求美好生活的目标与新疆各族群众是一致的。”艾布说,虽然书中的故事发生在广西山区,但这场牵动着万户千家情感的大战役,是时代赋予中国文学和中国作家的一个重要机遇,它所涉及的绝不仅仅是贫困乡村,这里有共通的社会情感,有千家万户的牵挂。

  同心之花绚丽绽放

  民族文学发挥着浸润心灵、凝心聚力的重要作用。“一部中国文学史就是一部各民族文化交流交融的历史。新疆各民族文学创作突出各民族共建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以各民族故事丰富中华民族故事,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扎根各族群众心底,不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新疆作家协会副主席熊红久说,新疆各族作家用心用情用功抒写伟大时代,书写中华民族新史诗。

  为推动新疆民族文学事业发展,自治区党委、政府对全区文学创作和文学翻译支持力度逐年加大。

  以“新疆民族文学原创和民汉互译作品工程”为例,自2011年实施以来,累计出版多民族作家作品357部,近200部民汉佳作实现互译。“今年第十一批‘新疆民族文学原创和民汉互译作品工程’的24部作品出版名录也已敲定,有维吾尔文作品译成哈萨克文,有蒙古文作品译成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还有维吾尔文作品译成蒙古文。”艾布说,翻译工作不仅仅是一种文字到另一种文字的转换,还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架设桥梁。这些作品出版后,20%的书送到各级新华书店,其余的送到基层,包括农民书屋、学校及图书馆等,将对新疆各民族文学交流沟通起到非常大的推动作用。

  2003年秋季的一天,新疆轮台县一名6岁小巴郎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课堂上,因为答不上老师的提问急得大哭。当时的他不会知道,20多年后,他将成为一名“大神级”青年网络作家,被全国粉丝亲切地称为“新疆小狼”;他的书迷数以百万计,作品则频繁登上各种网络阅读热榜榜首。这就是凭借写作《历史系之狼》《捡到一本三国志》《家父汉高祖》等秦汉两晋历史背景穿越小说而火爆网络的“历史系之狼”、95后小伙儿艾力塔姆尔·排尔哈提。

网络作家艾力塔姆尔·排尔哈提在作品《衣冠不南渡》获得“石榴杯”时发表感言。艾力塔姆尔·排尔哈提供图

  提及自己的创作,艾力塔姆尔说,这要得益于《史记》《汉书》《三国志》等多部史籍对他的影响,“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一直滋养着我,也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是我创作力量的源泉。”艾力塔姆尔期望为中华民族的每个朝代写一本书,还特别想以新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为依据,写一本关于家乡的小说。

  今年,中国作家协会公布2024年新会员名单,来自全疆各地的37位作家步入他们仰慕已久的文学殿堂,其中少数民族作家占比超过一半,再创历史新高。这得益于中华文化的滋养,得益于长期以来新疆教育事业的长足进步,得益于新疆经济社会与现代文明蓬勃兴旺发展,一大批像艾力塔姆尔一样优秀的年轻人成为新疆民族文学里的新鲜力量。

  纵观近些年来的佳作,不难发现,它们的共同点是:书写各族人民实现共同富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进程,描绘各族人民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和谐景象。

  第八届鲁迅文学奖短篇小说奖作品《在阿吾斯奇》,是在新疆工作10多年的军旅作家董夏青青行走于数十个边防哨所,深扎于边防官兵身边听到看到的故事;新疆题材作品《解忧牧场札记》,透出作者阿瑟穆·小七在阿尔泰山区与牧区群众建立的深厚感情,以及她对牧区民俗风情的理解。茅盾文学奖得主刘亮程说,他非常喜欢看新疆其他民族作家的文学作品,去年获得茅盾文学奖的作品《本巴》便是以蒙古族史诗《江格尔》为土壤和肩膀孕育出来的故事,刘亮程说:“在新疆这片热土上,各民族故事一直丰富着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

  继续阅读:

  ①读懂“骏马奖”背后的共有精神家园

  ②一以贯之的文化认同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责任编辑:刘新草]
用户评论
0/800
发表

最新评论:

已经到底了!

快关注一些石榴号,每天知晓最新时事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

石榴云新闻客户端

主办单位:新疆日报社

营业执照注册号:12650000457601957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65120170001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新B2-2005000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3108311

新ICP备05001646号

举报热线:0991-3532125

涉未成年人举报电话:0991-3532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