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肖春飞
大山齐天、蓝冰晶莹、戍堡孤悬、古道艰险……昆仑古道喀什段综合科考活动自4月23日启动以来,科考队跋山涉水,充分领略了昆仑山的雄伟壮美与人文荟萃。大家沿途也在讨论一个问题:今天我们谈“昆仑”,到底在谈什么?
“昆仑”,国人既熟悉又陌生的一个名词。从屈原的“登昆仑兮四望,心飞扬兮浩荡”、曹操的“愿螭龙之驾,思想昆仑居”、李白的“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王安石的“万里昆仑谁凿破”,到谭嗣同的“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秋瑾的“忆昔我祖名轩辕,发祥根据在昆仑”,再到毛泽东的《念奴娇·昆仑》……这些作者,均未到过今天地理意义的昆仑山区域(李白5岁随父亲李客从碎叶城移居蜀中江油,走的是天山北麓一线)。在他们的笔下,昆仑是文化层面的“诗和远方”,是西部神奇大山,是中华民族先祖起源之地(秋瑾诗),更是中华各民族共有的精神标识。
4月28日,昆仑古道科考队在叶尔羌河与克勒青河汇流岔河口的悬度要塞考察。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肖春飞摄
谭嗣同的“去留肝胆两昆仑”为人熟知,出自绝笔诗《狱中题壁》(又名《狱中赠大刀王五》),讲的是“戊戌变法”失败后,谭嗣同原本可以像康有为、梁启超一样安全逃走,但他认为:“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毅然选择以死唤醒国人。“两昆仑”有两种说法,其一是指康有为和侠客大刀王五(王五未逃,伺机营救谭);其二,“去”指康有为,“留”指谭嗣同。“去”与“留”均肝胆相照、光明磊落,有如昆仑山一样的雄伟气魄。在谭嗣同的绝命诗中,昆仑是男儿的铮铮铁骨,是中国人的凛凛气节,是死亡也无法摧毁的赫赫精神。
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巫新华多年来致力研究、推广昆仑文化,他认为,昆仑是一个复合文化概念,核心词义为“天”,核心功能是“通天”。昆仑形态包括沟通天地的祭坛(天坛)、明堂等类型人工建筑以及通天之神山——昆仑山。昆仑文化即为表达中国天命观念的文化,与中华文化起源同步。
中华创世神话是昆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隐含着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与文化基因。喀什地区文物局副局长叶宝平说,盘古开天辟地、化生万物,女娲抟土造人、创造生命,伏羲始作八卦、开创人文,彰显了中华民族伟大的创造精神。炼石补天的女娲、射落九日的后羿、操干戚以舞的刑天、怒触天柱的共工表现了不畏艰难、不屈不挠、锲而不舍、勇于牺牲、甘于奉献的伟大奋斗精神。鲧禹治水、愚公移山,子承父业,勠力同心,贵在恒道,体现出伟大的团结精神。夸父追日、精卫填海等,都彰显了古代中国人勇于追逐梦想的精神。
早期昆仑与今天所谈昆仑有较大区别。巫新华说,早期只要是被认为可通天的大山,均称昆仑,曾遍布广域中国大地各处。随着史前中国文明诞生到夏商周三代,昆仑以王朝核心都城及关联大山如“南山(秦岭)”为代表,被称为“天下之中”“帝之下都”“百神之所在”。及至东西方交流(丝绸之路)加强,古代中国天下范围已逐步扩大,昆仑逐步西移,成为西部所有大山的泛称。汉代武帝时期,国家经营西域,西域南山最终被确定为昆仑,这是大一统国家历史发展的需要,“可谓2100多年前‘文化润西域’的国家政治认同与文化认同行为!”
瓦罕走廊历史上是欧亚大陆地区的古丝绸之路的一部分,在标志背后的山坡上,有“祖国万岁”四个大字。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肖春飞摄
当中国最高统治者决定将某个遥远的地方命名为昆仑时,这就是主权宣示。昆仑山在哪里,中国就在哪里,昆仑的边界即古代中国天下的边界。昆仑文化体现着中华文明核心的大一统传统,任何一代统治者,谁会失掉象征“天命”的昆仑?中华创世神话中著名的西王母,形象也不断流变,从西部一位氏族首领,变成昆仑山区域共同的老祖母。
广西南宁有昆仑关,抗战期间,中国军队曾在这里浴血奋战,取得“昆仑关大捷”。昆仑关始建于秦汉年间,得名于宋代,耐人寻味。商务印书馆学术中心编审颜廷真说,南宋初年形成了“昆仑龙脉之祖”理念,指的是源于昆仑山的三大干龙,即三列东西向的山脉,用阴阳五行等文化把相互隔绝的山水联系起来。龙为中国人的图腾,全国诸山皆源于天下之中的昆仑山。这是对天命观和大一统思想的发展,当时的知识分子看到北宋灭亡并失去大片国土而提出“昆仑龙脉之祖”这一理念,目的是唤起民众收复失地、恢复国家统一的信心。
近代以来,国力衰微,边患深重。在此关键时刻,不少仁人志士强调“昆仑”概念,比如秋瑾磅礴的《宝刀歌》:“上继我祖黄帝赫赫之威名兮,一洗数千数百年国史之奇羞”,凸显了“家国”概念。
世界第二高峰乔戈里峰。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肖春飞摄
面对边患,包括昆仑山、喀喇昆仑山、帕米尔高原在内的大昆仑区域,中国军民忠诚戍边,维护国家领土完整。这是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新疆各族人民支持清朝军队平定和卓企图分裂祖国的系列叛乱,消灭中亚浩罕国阿古柏的入侵势力,挫败英、俄侵略者企图分裂中国的阴谋……1949年12月,五星红旗插上昆仑山。
昆仑山下,叶城烈士陵园长眠着1962年10月在中印边境西段自卫反击作战中光荣牺牲的革命烈士,其中有3名是国防部1963年授予“战斗英雄”荣誉称号的烈士:罗光燮,四川乐至人;司马义·买买提,新疆莎车人;王忠殿,河南焦作人。
站在他们的墓前,怎能不深刻感受家国一体!怎能不深刻感受各族人民生死与共保家卫国!怎能不深刻感受到昆仑文化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载体!
叶城县西合休乡却普达坂下,护边员在石头上写上“我爱中国”。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肖春飞摄
喀什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杨波表示:“昆仑文化的精神内核之一便是爱国主义。我国许多古老文化传统中都能找到这种精神的体现,诸如‘玉汝于成’‘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等成语,都蕴含着以爱国主义为根基的中华传统文化精髓。令人欣慰的是,这种精神始终在传承:2020年,我们看到以戍边烈士陈祥榕为代表的青年一代挺身而出,‘清澈的爱,只为中国’的誓言正是这种精神的当代诠释。”
昆仑地带海拔高,地质复杂,先民在此胼手胝足,建设家园,翻山越岭,凿穿古道,以不屈的精神和惊人的毅力,给这片厚重的大地注入了同样厚重的文化底色——无所畏惧、敢于抗争、自我牺牲。
红其拉甫出入境边防检查站内的暖棚种出的香水柠檬。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肖春飞摄
走进红其拉甫出入境边防检查站内的暖棚,仿佛见证了真实的昆仑神话:在平均海拔4000米的帕米尔高原,居然有一派热带风光——莲雾、柠檬、芭蕉、火龙果……硕果累累。暖棚内还有黄瓜、辣椒、茄子、西红柿等绿色蔬菜,有些种子还来自太空育种,潮湿的空气混合着泥土和果蔬的芬芳。暖棚外,大山耸立,雪峰耀眼,强烈的反差让人甚至有些恍惚,正如温室大棚墙上的8个大字:“万仞冰峰 十亩江南”。
4月29日,在海拔5100米的红其拉甫国门,游客排队在界碑前拍照。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肖春飞摄。
高原暖棚的奇景,就出自边防战士孙超的不信邪不认命——为什么高原上不能种蔬菜!经过1000多个日夜的反复摸索试验和无数次失败,孙超终于攻克了高原蔬菜种植的技术难题,至今已成功种植蔬菜39种。不仅自给,还供给群众;不仅让高原群众吃上蔬菜,还销售到平原地带——妥妥的现代“昆仑神话”。
昆仑文化集中体现了中华文明的五大突出特性——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和平性,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叶宝平说,挖掘弘扬昆仑所蕴含的中华民族同根同源、中华大地天下一家、中华儿女共建家园、中华文化百花齐放的历史记忆与现实张力,给昆仑注入新的文化内涵,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历史意义。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传承中华文化就是维系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巫新华说,昆仑蕴含中华文明的核心精神和核心文化精髓,也是现今中国所有人群共同的文化基因与文化特质,具有“国家文化”“国家品质”和“国家形象”等特质,彰显“国家意志”“国家认同”“文化认同”的社会功用,“昆仑文化既是古代中国人共同体的历史表达,也是现代中华民族共同体建构的根基性底蕴文化。”
今天谈“昆仑”,既谈源起与流变,更谈传承与弘扬,让昆仑文化成为今天和未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