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榴云/新疆日报讯(记者 蔡增乐摄影报道)帕米尔高原的春雪渐褪,来自深圳的游客朱敏又一次踏上这片土地。在去年的旅行中,她曾被雪山下艳丽的色彩迷住——塔吉克族女子的红裙如火焰般灼灼燃烧,缀满银饰的黑色羔皮花帽在高原阳光下折射出光芒。
3月24日,在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园,朱敏(右)和当地群众一起跳舞。
3月24日,在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园,朱敏(左二)和当地群众在一起合影留念。
3月24日,朱敏身着她新买的民族服饰再次走进帕米尔,在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以下简称“塔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园与当地群众共舞、拍照,切身感受这里独特的民俗风情与人们的热情好客。这生动的一幕,正是塔吉克族服饰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与文旅产业深度融合的缩影。
历史长河中的文化密码。塔吉克族服饰作为高原生存智慧的载体,其服饰以棉、皮、绒混搭适应极寒气候,纹样融合丝路多元文化。男女服饰以红黑为主色调,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已婚女性服饰缀满宝石与银饰,男式袍服则沉稳如雪山,每一针线皆凝结着审美与身份标识。2011年,塔吉克族服饰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开启了通过文旅融合焕发新生的历程。
3月24日,在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园,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古丽尼沙·依斯拉木汗(右一)在与游客合照。
3月23日,在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园,游客在挑选塔吉克族服饰。
多维举措筑牢传承根基。近年来,当地政府实施“非遗活态传承”工程,通过创建非遗工坊、开展非遗展演体验、组织绣娘与毡匠培训等形式,推动塔吉克族服饰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发展。43岁的古丽尼沙·依斯拉木汗入选了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推荐名单,她通过“师带徒”模式,已培养25名年轻传承人掌握传统技艺。数字化保护也在同步推进,纹样数据库收录百余种传统图案,抖音直播间让塔吉克族服饰声名远播,吸引众多游客慕名前来。
3月24日,在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园,朱敏(左二)身着她新买的民族服饰体验毛毡制作技艺。
3月22日,两位少女身着塔吉克族服饰在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彩云人家”民俗村直播民俗活动。
文旅融合催生经济文化双重效益。“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政策的落地,使塔吉克族服饰成为文旅IP的核心元素。2024年,塔县推出“非遗体验游”线路,游客可参与擀毡、刺绣等互动项目,特色服饰销量持续攀升。同年,塔县旅游人数首次突破200万,让沉睡的历史“动起来”、让独特的风景“火起来”、让群众的腰包“鼓起来”,成为文旅融合的新景象。
塔吉克族服饰在保护中创新,在传承中远行,当高原雪峰与衣冠霓裳共同倒映在游客镜头中,帕米尔高原正书写着非遗守护与乡村振兴的双赢篇章。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