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符雄笔庄”的毛笔背后,藏着怎样的传承密码?
2025-04-09 21:13:39 石榴云/新疆日报

  石榴云/新疆日报讯(记者 韩亮摄影报道)“这可不是一支普通的毛笔,它承载着文化传承的使命,更是我一生的坚守。” 4月9日,在乌鲁木齐市沙依巴克区友好南路上的“张符雄笔庄” 里,张符雄一边摩挲着手中刚刻好字的黑檀笔杆毛笔,一边说。

4月9日,张符雄在进行毛笔制作的修笔工序。

4月9日,张符雄在进行毛笔制作的取毫工序。

  “张符雄笔庄”在乌鲁木齐书法和国画爱好者中十分有名。笔庄面积不大,却被笔墨纸砚塞得满满当当。屋内一角,张符雄准备了茶具和茶桌,客人常在这里与他喝茶聊天,顺便等待他在新买的毛笔笔杆上刻下专属文字。

  张符雄的故乡是江西进贤县文港镇,这个被誉为“华夏笔都”与“毛笔之乡”的地方承载着深厚的制笔文化底蕴。“我从小就在制笔的氛围中长大,耳濡目染下,对毛笔制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张符雄回忆道。

  1979年,27岁的张符雄怀揣着对未来的憧憬与创业梦想前往新疆。抵达乌鲁木齐后,他在西北路开设了一家自产自销的笔庄。然而,创业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当时乌鲁木齐的专业文房四宝店寥寥无几,市场认知度有限。为打开局面,张符雄每天背着装满毛笔的包,奔波于乌鲁木齐的大街小巷,挨家挨户地请大家试用自己的毛笔。

4月9日,张符雄在笔庄里摆放毛笔。

  “那时候真的很艰难,有人不理解,但我始终坚信,只要毛笔质量过硬,就一定能得到认可。”功夫不负有心人,凭借着精湛的制作工艺和对品质的执着追求,张符雄的毛笔逐渐赢得了认可,市场的大门也缓缓打开。

  20世纪80年代末,凭借毛笔过硬的质量,笔庄成功跻身各大商场的主要毛笔供应商之列,吸引了众多乌鲁木齐书画爱好者以及一批书画家的关注。看到在新疆制售毛笔的广阔前景,1997年,张符雄决定在此扎根发展。

  1999年,16岁的张维胜追随父亲的脚步来到新疆。同年,“张符雄笔庄”正式开业,父子俩携手开启新的征程。

4月9日,张符雄在进行毛笔制作的修笔工序。

  毛笔制作是一门极为精细的技艺,一支毛笔的诞生需要历经120道繁琐工序,每一道工序都关乎着毛笔的品质。在长期实践中,为了应对新疆干燥气候导致传统笔杆易干裂的问题,张符雄经过反复试验,改用黑檀木和红木制作笔杆;为满足当地人书写习惯,他还广泛收集意见。

  随着时间推移,“张符雄笔庄”的名气越来越大,但张符雄却面临着一个新问题——愿意学习传统手工技艺的年轻人越来越少,特别是刻字这一环节。

4月9日,张符雄在进行毛笔制作的刻字工序。

  “刻字是个辛苦活儿,学习过程漫长且需要耐心,如今很多年轻人都吃不了这个苦。”张符雄感慨道。即便困难重重,张维胜作为新一代传承人依然坚守着,他希望用自己的努力,让这门技艺继续传承下去。

  近年来,随着社会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张符雄看到了传统笔庄发展的新机遇。2010年起,新疆很多学校开设书法兴趣班,社会上成人书画班也涌现出来,毛笔需求大增。笔庄的毛笔销量从最初的年销量两三千支,增长到去年的12万支。

4月9日,张符雄(左)与儿子张维胜通过网络宣传毛笔制作技艺。

  面对市场的变化,张符雄积极调整经营策略,笔庄开始重点制作针对大众尤其是书画初学者的普通毛笔。“我要让更多人能够接触到毛笔,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张符雄坚定地说。

  2010年,毛笔制作技艺被列入乌鲁木齐市沙依巴克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张符雄本人也成为沙依巴克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4月9日,张维胜(右)写毛笔字。

  如今,“张符雄笔庄”不仅承载着一代人对毛笔制作的热爱与执着,更肩负着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在这条传承之路上,张符雄坚信,毛笔制作技艺将在新一代人的努力下,绽放更加耀眼的光芒 。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责任编辑:严培瑜]
用户评论
0/800
发表

最新评论:

已经到底了!

快关注一些石榴号,每天知晓最新时事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

石榴云新闻客户端

主办单位:新疆日报社

营业执照注册号:12650000457601957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65120170002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新B2-2005000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3108311

新ICP备05001646号

举报热线:0991-3532125

涉未成年人举报电话:0991-3532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