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榴云/新疆日报讯(记者 韩亮摄影报道)4月的南疆戈壁,大风裹挟着细沙扑面而来。但在阿图什市哈拉峻乡昂额孜村的硝尔库勒盐湖附近的一片养殖厂房内,却是一派热带海洋的气息——成群的石斑鱼在循环水系统中欢快游动,远处传来自动投饵机的轰鸣声。4月24日,看着监控屏幕上跳动的数据,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湛渔水产养殖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蔡焕华抹了把额头的汗珠,对记者说:“这批金鲳鱼下个月就能上市,每公斤能卖到85元!”
4月24日,养殖基地员工给鱼喂食。
三年前,这里还是满目黄沙的盐碱荒地。2020年,长期在北部湾海域从事水产养殖的陈家珍和在新疆经商的好友蔡水发以及侄子蔡焕华、蔡柱南,来到哈拉峻乡考察时,当地农牧民阿不力米提·吾买尔还怀疑地摇着头:“祖祖辈辈种不出庄稼的盐碱地,怎么养鱼?”
4月24日,养殖基地员工给鱼喂食。
经过3年科研实验,该公司自主研发的“4+1”核心技术(利用纯天然盐碱水配合微生物制剂,在戈壁荒滩上精准模拟海洋环境)应用后,让一切有了转机。在面积达3.5万平方米的养殖厂房内,记者看到技术人员正在调节微生物制剂。“这套系统会将盐碱水的pH值调到合适的养殖度数。”工程师陈家珍指向生产线介绍,他们还利用当地丰富的盐矿资源,最终成功复刻了南海海域的生态环境。
2024年初,该公司试运行,养殖品种有石斑鱼、金鲳鱼、乌头鱼等。2024年,养殖基地高密度养殖的海产品都已预订,供不应求,销售额达210万元。
4月24日,养殖基地员工展示捕捞上来的石斑鱼。
基地员工休息室里,技术员依不拉依木·买买提居玛正给妻子的后勤工作群发消息。这对夫妻曾是哈拉峻乡克孜勒陶村的牧民,如今一个负责水质监测,一个管理物资调配。“以前放羊年收入不到2万,现在两个人月工资加起来过万!”依不拉依木翻开工资单,眼角的笑纹更深了。
“我们的模式是‘公司+集体+农户'。”蔡焕华展示规划图介绍,二期还将建设4座现代化养殖车间,带动更多农牧民参与养殖。
4月24日拍摄的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湛渔水产养殖有限责任公司养殖基地。
暮色中的养殖基地流光溢彩,智能温控系统泛着蓝光。蔡焕华望着连接基地与外界的柏油路感慨:“这条路我们盼了3年,今年终于修通了。”现在,每天都有冷藏车将鲜鱼送往喀什、乌鲁木齐,甚至直抵广东、上海的海鲜市场。手机里的订单提示音此起彼伏。这位来自广东的创业者望着窗外的星空说:“我们不仅要让克州人吃上海鲜,更要让世界尝到‘新疆味道'。”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