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色战袍下的“临时妈妈”——直击新医大一附院新生儿科的一天
2025-05-09 23:23:26 石榴云/新疆日报

在新生儿病区内,每个幼小的生命都被温柔以待,静待成长(5月9日摄)。

  石榴云/新疆日报讯(记者 韩亮摄影报道)5月9日清晨9点30分,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新生儿病区早已灯火通明。护士长唐春步履匆匆地走进更衣室,迅速换上紫色的工作服,将碎发仔细别进护士帽。“这里没有昼夜之分,三班轮转,像接力棒般24小时守护。”唐春目光坚定,话语里满是不容置疑的使命感。

5月9日,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新生儿病区医护人员进行每日例行的医护联合大交班。

  10点整,医护联合大交班准时开始。监护仪的“滴滴”声与暖箱的嗡鸣在病区内交织,宛如一首特殊的生命序曲。唐春和科室另一个护士长王红梅,为同事开启了细致入微的交接工作。“新生儿昨日补液、治疗完成情况;急救物品清点,确保完备无缺……”唐春在笔记本上一一做了记录。“新生儿不会说话,我们就是他们的代言人。”唐春的话语中满是责任与担当。

护士长王红梅用水温计测量水温,准备给小宝宝擦澡。

  交班结束,紧张而有序的护理工作全面铺开。病区内,护士李文丹将水温计放入水盆中,显示38.2℃,正处于38℃-40℃的适宜区间。她一边轻声哼着童谣,一边用浸湿的毛巾小心翼翼地擦拭婴儿脸部。隔壁床的男护士马洪斌正为黄疸宝宝调整蓝光治疗仪,“光疗时间一般12个小时,小宝宝躺在里面像是被烘焙的蛋糕。”突然,25床监护仪警报骤响,马洪斌箭步冲去,确认是婴儿体位导致的误报后,又蹲下身子轻拍婴儿后背,温柔安抚。

护士长王红梅给小宝宝喂奶。

护士古丽苏玛依(右)在为患儿配备药剂。

  12点,治疗工作有条不紊地推进。打针注射、采血等操作大多在此时进行。面对医生“15床需紧急抽血”的医嘱,护士马潇迅速利落地扎好止血带,在婴儿细若发丝的血管上一针见血。在日常工作中,护士们每15—20分钟就要对每个患儿进行一次巡视检查,每3个小时喂一次奶。喂奶时,马潇将奶瓶倾斜45度,仔细观察着早产儿的吸吮力,“这个宝宝需要间歇喂养,每次5毫升,像品茶一样慢慢来。”

新生儿病区墙壁,贴满了小宝宝的照片和卡通图案。

  下午,日常的生命监测、口服药喂食、记录书写等工作持续进行。遇到临时治疗医嘱,责任护士们会迅速合理编排工作。若有宝宝病情平稳可以出院或转到普通病房,护士们则会妥善安置,并耐心地向家长传授照顾宝宝的方法和技巧。

家长在病区外迎接自己即将出院的小宝宝。

  16点,迎来了充满幸福与希望的出院时刻。“宝宝出院前,我们要当最后一道安全阀。”护士长王红梅认真核对着婴儿腕带与父母身份证,再一次叮嘱新手妈妈抚触技巧。当家长麦尔哈巴·麦麦提明接过孩子,感动地说:“她(他)们比亲妈还细心……”护士站里洋溢着温暖与欣慰。

护士长唐春(右)与同事观察暖箱中的小宝宝。

  在这个病区,监护仪昼夜不息地闪烁,记录着生命的顽强与脆弱。28天以内的患病、危重宝宝占据了大多数,其中又以早产儿最为常见。科里救治存活记录中最小的早产儿仅25周,体重只有600多克。新生儿科的医护团队凭借专业知识与丰富经验,为每一位患儿制定个性化护理方案。年轻护士马潇眼神专注,动作敏捷,用精湛的护理技术呵护着幼小生命;即将退休的古丽苏玛依・热合曼则像温暖的长辈,将数十年积累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年轻同事。在这里,不同年龄、不同经验的护士们,都怀着同样的热忱,各司其职,用爱与责任为新生儿筑起生命的防线。

护士李文丹展示被手消凝胶侵蚀的手部。李文丹说,每次接触小宝宝时,都要进行手部消毒,一天最多达100余次。

  19点,护士长唐春脱下被奶渍和汗渍浸透的工作服,更衣柜里贴着她与出院宝宝的合影。站了整整一天,她的双脚已经肿胀,脸上虽显疲惫却挂着灿烂的笑容:“我非常热爱护士这个职业,每天对着天使般的宝宝,看着他们健康出院,看到家属脸上洋溢着笑容,那些辛苦,都值了!”她望着病区星星点点的暖箱灯光,轻声说道:“这些光,就是人间最初的黎明”。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责任编辑:侯惠燕]
用户评论
0/800
发表

最新评论:

已经到底了!

快关注一些石榴号,每天知晓最新时事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

石榴云新闻客户端

主办单位:新疆日报社

营业执照注册号:12650000457601957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65120170002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新B2-2005000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3108311

新ICP备05001646号

举报热线:0991-3532125

涉未成年人举报电话:0991-3532125